广西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变味引热议:从亲情到攀比,如何回归本真?
广西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变味引热议:从亲情到攀比,如何回归本真?
近年来,广西多地兴起的“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引发广泛关注。本应是温馨的亲情聚会,却在一些地方演变成铺张浪费、奢靡攀比的舞台,不仅背离了初衷,还给不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失去本味的亲情活动
“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原本是外嫁女儿回乡敬亲孝老、捐赠钱物回馈乡邻、共同见证家乡变化的温情时刻。然而,一些地方的活动却变了味。
据广西某市委宣传部调研报告显示,活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 铺红地毯、搭欢迎拱门
- 请摄影团队全程记录
- 购买统一旗袍、彩旗
- 燃放鞭炮
- 全村大吃大喝,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两三天
费用方面更是惊人:
- 一场活动开支从10多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 有的村向所有外嫁女每人收取几百元活动费
- 参与村民也被迫凑“份子钱”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出现强制摊派现象。有知情人透露,如果不出钱,就威胁外嫁女以后别想回村,有的村还对不出钱的外嫁女进行通报批评,致使民众敢怒不敢言。
从亲情到攀比:背后的原因
这种变味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问题。
首先,农村社会的面子文化依然根深蒂固。“你嫁得好不好,过得富不富,就看这个时候的表现了。表现得慷慨一些,父母脸上就有光。”一位外嫁女如是说。在这样的观念驱动下,不少家庭即使经济困难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参与。
其次,商家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忽视。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餐饮服务到活动策划,商家从中获取可观收益。这进一步加剧了活动的商业化倾向。
整治行动:回归本真
面对这一现象,广西多地开始采取行动。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纪委推出六大举措,包括强化调查研究、完善机制、宣传引导等,取得显著成效。
- 成立调查组,深入群众排查移风易俗新隐患
- 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建立外嫁女“红黑榜”
-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移风易俗理念
- 加强对酒席服务行业的管理
- 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实行有奖举报
- 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截至目前,林圩镇已成功阻止26个村屯简办或停办此类活动,群众自发践行文明祈福、节俭办节、科学尽孝的原则。
正面案例:温情回归
在融安县沙子乡,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600余名外嫁女身穿旗袍,撑着油纸伞,抬着彩熟猪头,挑着糖果礼品,喜庆的队伍绵延数里。她们自发组织文艺汇演,向老人敬茶送慰问品,与家人共享团圆饭,现场温馨热闹。
此次活动由各村理事会统筹安排,资金全部来自外嫁女自愿捐款,体现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参与活动的外嫁女们纷纷表示,要将外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带回来,支持家乡建设。
“外嫁女回娘家”活动本应是亲情与感恩的体现,而非攀比和炫耀的舞台。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群众的自觉参与,这一传统习俗正在逐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我们期待更多地方能够借鉴成功经验,让“回娘家”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亲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