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返校忧郁症”来袭!家长必看
寒假结束,“返校忧郁症”来袭!家长必看
随着寒假结束,许多学生面临着一个普遍的困扰——"返校忧郁症"。这种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更是接近四成。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林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他的孩子小林在开学前出现了紧张、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对上学产生了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许多学生在开学季都会面临的心理挑战。
什么是"返校忧郁症"?
"返校忧郁症",或称"开学焦虑症",是指学生在开学前后出现的一系列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日友好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心理师王彦玲表示,从一个轻松的状态进入紧张的状态,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体表现包括:
- 情绪低落、烦躁、易怒
- 失眠、食欲不振
-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 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
- 对学习和学校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学生中更为常见,特别是13-14岁年龄段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更容易出现较重的焦虑情绪。专家指出,焦虑和抑郁虽然常常伴随出现,但有明显的区别:焦虑多表现为紧张、烦躁、失眠,而抑郁则以情绪低落为主,表现为情绪低沉、心情不好、失去动力。
如何应对"返校忧郁症"?
面对"返校忧郁症",家长和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家庭层面:
调整作息时间:在开学前一周左右,帮助孩子逐渐调整到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早睡早起,按照上课的时间安排学习和休息,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因作息时间改变带来的生理不适感。
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孩子对学习内容做复习或预习,引导孩子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对学习内容做复习或预习,引导孩子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多与孩子沟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更加正面、积极的态度思考返校生活。比如,今天和同学们聊了什么有趣的事或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交流,关心孩子的人际交往,定期了解孩子的感受。要避免出现"大口号"、"严要求",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更加具体可行,如坚持每天做5道算术题来提高算术能力。
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开学后,孩子反馈"白天晕乎乎的",出现大脑不清醒、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也很正常,一般2周左右会好转。此时,可以鼓励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运动等,避免孩子处于焦虑状态。
学校层面:
提供适应期:在开学后1-2周不安排过多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适应时间。
关注心理健康:学校教师要对孩子起到帮助作用。例如,在开学后1—2周不安排过多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适应时间。
建立支持系统:构建"家、校、社、医"联动的体系,整体赋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
专业支持:
如果发现孩子的焦虑情绪较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干预措施,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实际案例分享
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女儿从高二开始出现返校焦虑的经历。她的女儿原本性格开朗,但在开学前开始出现情绪低落、不愿说话、易怒等症状。经过医生诊断,确认为"返校忧郁症"。这位家长采取了以下措施:
保持耐心:不急于让孩子返校,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
建立沟通:与班主任保持良性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逐步适应:从短时间的在校学习开始,逐渐增加学习时间。
寻求专业帮助: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女儿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重返校园。
另一位抑郁症患者分享了自己从高中到大学持续应对复学焦虑的经验。她建议:
接受现状:承认自己生病的事实,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
设定合理预期:不要期望立即恢复到最佳状态,要给自己时间。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增加运动量。
避免比较:不要与他人比较,专注于自己的进步。
寻找支持:与老师、同学、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
专业咨询: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返校忧郁症"是许多学生在开学季都会面临的问题,但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学习生活。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只有家校携手,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