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新规出台,无人机机场禁飞区管理全面升级
民航局新规出台,无人机机场禁飞区管理全面升级
2025年2月10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发生一起无人机干扰事件,导致多架航班被迫备降其他机场,严重影响了航班正常运行和旅客出行计划。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机场禁飞区管理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公众对无人机安全使用的广泛关注。
民航局新规:无人机管理全面升级
为规范无人机运行安全管理,民航局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新规对无人机的实名登记、操控员资质、空域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全面实名登记制度
根据新规,所有民用无人机都需进行实名登记,不分类型和重量。无人机拥有者需在民航局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上完成注册,并携带购机凭证、身份证明等材料到公安派出所备案。未按规定实名登记的,将面临最高2000元的罚款。
操控员资质要求
新规对无人机操控员的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操控微型、轻型无人机的人员需年满18周岁,完成安全操控培训并通过考试;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的人员则需取得相应操控员执照,并具备超视距运行能力。
三类运行模式
新规将无人机运行分为开放类、特定类和审定类三类。开放类适用于风险较小的运行场景,特定类需要制定风险缓解措施,审定类则要求全面管控运行风险。这种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确保不同场景下的飞行安全。
机场禁飞区:无人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机场是无人机管理的重点区域。根据相关规定,机场跑道中心线两侧10公里、端外20公里范围内被划定为禁飞区。在这些区域内,未经许可的无人机飞行将对航班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违规案例频发
近年来,无人机违规飞行导致航班延误、备降的事件屡见不鲜。2024年9月,天津机场因不明飞行物导致多班进港航班备降;2025年1月,北京首都机场也发生类似事件,造成多个航班被迫返航或备降。
严厉处罚措施
对于违规在机场禁飞区飞行的个人或单位,将面临严厉处罚。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违规飞行可处以200元至2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公安机关有权对违规飞行实施先期处置,并负责落地后的现场处理。
无人机爱好者的合规飞行指南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到航拍、摄影的行列。然而,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无人机,避免干扰航班和公共安全,成为每位爱好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选购建议
选购无人机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 用途:明确是用于航拍、农业植保还是其他专业用途
- 性能参数:关注飞行时间、距离、抗风等级等关键指标
- 法律要求:了解当地飞行规定,选择符合法规的机型
- 预算: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飞行准备
合法飞行需完成以下步骤:
- 实名登记:在UOM平台完成实名注册
- 空域申请:在管制空域内飞行需提前申请
- 安全检查:确保电池满电、GPS信号良好、相机设置正确
实用技巧
- 场地选择:首次飞行选择开阔地带,远离人群和建筑
- 天气评估:避开恶劣天气,选择阴天或多云的日子
- 基础操作:先练习低空悬停、方向控制等基本技巧
- 创意拍摄:尝试不同高度和角度,运用追踪拍摄等高级技巧
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伴随着安全和管理的挑战。作为无人机爱好者,我们有责任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确保飞行安全,共同维护航空安全和公共秩序。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无人机技术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