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沈月“厌童”争议:一张照片引发的网络暴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沈月“厌童”争议:一张照片引发的网络暴力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26A0A27200
2.
https://www.sohu.com/a/825651292_122004014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NF0EO80543299B.html
4.
https://www.baidu.com/sf/vsearch?pd=realtime_ugc&word=%E6%B2%88%E6%9C%88%E6%9C%80%E6%96%B0%E5%8A%A8%E6%80%81&tn=vsearch&sa=vs_tab&lid=9338934124372223822&ms=1&from=844b&atn=list
5.
https://www.sohu.com/a/731405710_121771652
6.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26A02OVO00
7.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26A04TS400
8.
https://td.fyun.cc/detail/fc4f2589fe5487ad5da9d7a5950b42baac6856e0.html
9.
https://pub-zhtb.hizh.cn/a/202310/18/AP652f772ae4b09faea0d60d73.html

2023年10月25日晚,女演员沈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组九宫格照片,其中一张包含“狗狗YES 儿童NO”的标语,引发网友强烈抗议。这起事件发生在四川女童被狗咬事件引发全国讨论的敏感时期,沈月的这张照片被解读为“厌童”倾向,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网络暴力。

01

事件始末

10月25日晚上,沈月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了九张日常照片。这些照片是平常心境的写照,没有太多的摆拍和刻意,让人感到自然和真实。然而,沈月和团队精心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

这张照片上写着两行文字:“狗狗yes 小朋友no”。文字被喷涂在闪亮的金属牌子上,又被钉 在木桩上,上面红色的油漆沾到了牌子上,像血一样。

看到这张照片,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不解。很多人开始质疑沈月的意图和用意。一些人认为这张照片是在侮辱小朋友,让人感到不安和愤怒。

在这个节骨眼上,舆论开始发酵。众多自媒体开始撰写文章,主题是“沈月配图疑似侮辱小朋友”。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大家对这种事情特别敏感。之前四川女童被狗咬的事件让很多人对小动物和流浪狗产生了关注和讨论。明星们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发表什么样的观点,都可能会引起争议和批评。

沈月被指责了。她的本意可能并不是这样的,但是舆论已经起来了,谁也无法控制。人们指责她喜欢狗狗而侮辱小朋友。无论她的本意如何,她的形象已经被贴上了“厌童”的标签。这种标签一旦被贴上,她就注定要倒霉了。

02

网友反应

评论区迅速沦陷,铺天盖地都是对沈月的批评。主要指责点包括:

  1. 在四川女童被狗咬事件的敏感时期,发布这样的照片显得极其不合时宜。
  2. 被质疑只关心小动物而不关心受伤的小朋友,有“厌童”倾向。
  3. 作为公众人物,缺乏基本的舆论敏感度和同理心。

有网友留言:“发图的时候有没有用平滑的大脑稍微思考下。”“我说明星都208了,能不能有点敏感度。谨言慎行。”“想来你家没有一个小孩,亲戚朋友的孩子,您的同事们也没有小孩,您一出生就是个大人。”

03

沈月的应对

面对汹涌的舆论,沈月选择了删除引发争议的照片,但并未发表任何公开回应。这种做法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有网友认为这是“敢做不敢当”的表现。

04

对比分析

对比2019年沈月面对网络暴力时的回应,可以看出她在这次事件中的沉默显得格外引人注目。2019年,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你们就是希望我拍戏拍到晕倒,健身健到累死,然后受到网络暴力就崩溃,是不是这种答案啊?”虽然那次回应被部分网友批评为“情商低”,但至少展现了她面对争议时的直接态度。

05

深层思考

这起事件反映了公众人物在敏感时期发表言论时需要格外谨慎。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背景下,任何看似平常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同时,这也揭示了网络暴力的复杂性:一个简单的照片选择,可能因为特定的社会语境而演变成大规模的舆论事件。

06

总结与建议

对于沈月而言,未来需要更加注意:

  1. 提高舆论敏感度,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期间。
  2. 发布内容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评估,避免无意中引发争议。
  3. 面对网络暴力时,及时、理性地回应,避免沉默引发更多质疑。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在要求公众人物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毕竟,一个简单的错误不应该成为永久的标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