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典范:泰国塑料回收的新策略与突破,向海洋垃圾说不
循环经济的典范:泰国塑料回收的新策略与突破,向海洋垃圾说不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当下,塑料废弃物的管理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日前明确表达了对“到 2027 年实现塑料废弃物全部回收的目标”的坚定信心和乐观态度。为达成这一宏伟目标,泰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并积极与私营部门携手合作,加快生产可回收塑料制品,以此逐步取代一次性塑料袋,为环境保护开辟新的道路。
泰国正全力以赴地实施《2018—2030 年塑料垃圾管理路线图》,其核心目标是循序渐进地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最终实现全面停用,力求在 2027 年达成塑料废弃物 100%回收再利用的理想境界。该路线图的第一阶段(2018—2022 年)已圆满完成,成果斐然。特别是在 2020—2022 年这短短 3 年的时间里,泰国通过不懈的努力,累计成功减少塑料袋使用量接近 15 万吨,为环境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阶段(2023—2027 年)的规划已于去年 2 月顺利获得批准,其工作重点聚焦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塑料制品的回收潜力和提高再利用效率。
泰国塑料废弃物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泰国在塑料废弃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挑战重重。据泰国媒体的权威报道,泰国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数量惊人,约达 200 万吨之巨,然而其中仅有 25%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洋垃圾”源源不断地涌入泰国,进一步加剧了该国塑料垃圾污染的严峻状况。据统计,2023 年泰国塑料废弃物的进口量高达 37.2 万吨,这无疑给泰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坚决应对这一棘手的难题,泰国政府当机立断,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面禁止进口塑料废弃物。与此同时,泰国政府还针对 2024 年免税区和非免税区的回收站提出了一系列严格且具体的要求。在免税区,14 家回收站被要求将进口的塑料废弃物数量减少至其处理能力的一半;在非免税区,回收站必须持有相关的有效凭证,以充分证明其从事进口、加工塑料废弃物业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对塑料废弃物的进口和加工业务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泰国塑料废弃物回收的多方合作与创新
为了大力推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工作,泰国政府积极与超市、餐饮店等各类相关机构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全力以赴地推广减塑计划,为促进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明确表示,该部门正与全国范围内约 9530 家餐饮门店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减少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杯、薄型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使用。记者在泰国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在众多连锁餐饮店中,无论是店内用餐还是外卖服务,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塑料吸管已逐渐被可回收的纸质吸管所替代,外卖打包也更多地采用纸盒、纸袋、可降解材料等易于回收且对环境友好的包装方式;大型超市为了鼓励消费者减少塑料使用,采取有偿提供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购物袋的措施。
不仅如此,泰国的一些机构和企业还别出心裁,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方式,不遗余力地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泰国国家公园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局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减少和杜绝在国家公园内扔垃圾”的专项行动,严格要求游客必须将垃圾带出国家公园,并进行集中统一的处理。还有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公司顺势推出了“绿色自动售货机”,当民众将废弃的塑料瓶投入售货机中,机器会根据塑料瓶的重量,精准地支付相应的硬币作为奖励。一家饮料公司在曼谷和普吉岛别开生面地发起了“回收可乐瓶赢取幸运奖励”的活动,精心设置了 69 个空瓶投放点,并为积极参与的民众提供不同金额的现金奖励,以此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大力促进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原味和零糖的可口可乐瓶均采用了 PET 塑料材质,具备 100%回收利用的潜力,但前提是需要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处理。
泰国塑料研究所塑料市场分析部副总裁孔萨着重指出,泰国正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在上游供应链大力推广可回收性设计,在下游回收端全力增加收集量、不遗余力地提高总体回收率、精心优化分选和回收技术等,以建立全周期塑料治理模式为坚定不移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塑料软包装回收的困境与突破
在密切关注泰国塑料废弃物管理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塑料软包装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日常生活中塑料垃圾的具体来源,进而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塑料使用量,编辑部内部精心策划并发起了一个密切关注并详细记录每日塑料消耗情况的活动。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持续追踪和记录,最终得出的结果令人深感震惊:同事在一个月内的日常塑料消耗数量竟然高达 233 件。
从详细记录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日常塑料消耗的主要来源(高达 78.5%)集中在食品/商品包装、购物袋、快递包装等方面,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塑料软包装”。
软包装,通常也被称为柔性包装,其定义是指在装进或取出其中的物品后,容器的形状会发生相应变化的包装形式。这种包装常常由纸、塑料薄膜、铝箔或者布等相对柔软的材料单独制作或者复合而成。而塑料软包装则是以塑料为主要原材料精心制作而成的各种袋、套、包封等薄膜类包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用品。它的形状和尺寸丰富多样,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薯片、咖啡、洗衣粉、猫砂、牙膏等琳琅满目的各类产品。
与软包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硬包装”,也就是所谓的刚性包装,这种包装是采用塑料、玻璃、金属等具有刚性的材料精心制造而成的。它能够始终保持固定的形态,即使受到压力也不容易发生变形,常见于饮料、洗发水、罐头食品、化妆品、药品等产品的包装。
与硬包装相比较,塑料软包装不仅具有重量轻巧、便于携带的显著优势,还能够紧密贴合所包装的产品形状,从而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尤其是它出色的密封性,能够有力地保证所包装物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并且,在设计方面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帮助品牌成功塑造独特的形象,轻而易举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目光。正因为如此,塑料软包装堪称包装界的多面能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此同时,它也不幸地成为了垃圾场的常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曾经与多家权威机构通力合作开展的一项深入调查研究显示,对中国典型城市生活垃圾的组分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表明,进入到垃圾焚烧厂的其他垃圾中存在着数量惊人的塑料废弃物,其中软质塑料的占比超过 60%,而硬质塑料的占比则小于 40%。而在软塑废弃物中,有超过 40%的部分来源于垃圾袋、背心袋、连卷袋以及购物袋等常见物品。若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居民端所产生的塑料废弃物中,超过 90%属于各类包装,其中占比较高的分别是各类袋子(43%)、食品包装(20%)和快递包装(17%)。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塑料消耗情况,也恰恰是以食品/商品包装、购物袋、快递包装等为主。
然而,塑料软包装的回收之路却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我国废塑料整体材料化的回收率虽然已经达到了 31%,但生活源塑料软包装的回收率却仅仅约为 8.7%,这一鲜明的对比清晰地表明,在生活源塑料软包装的回收领域,我们面临着诸多艰巨的难题和严峻的挑战。
在生产设计环节,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观和卓越的功能,不少塑料软包装采用了多层复合材料的复杂结构,例如塑料与铝箔或纸张层层叠加,而这些不同材料在回收过程中极难进行有效的分离。常见的薯片袋、速溶咖啡袋为了显著增强阻隔性能,常常采用塑料与铝箔的复合结构;药片或胶囊所采用的泡罩包装,通常也是塑料与铝箔的复合结构。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多种化学物质,如同给塑料软包装涂抹了一层难以清除的“彩妆”,严重影响了回收后的塑料再生性能。而且,许多塑料软包装在设计之初就被定位为一次性使用产品,这种短暂的“使用寿命”意味着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将变得异常复杂,成本也会大幅提高,从而给回收再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使用环节结束后,大多数人对于塑料软包装具有可回收性这一事实并不十分清楚,同时也不了解正确的处理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包装,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人们最常想到的办法就是将未受到污染的袋子留存下来,当作垃圾袋继续使用。
当塑料软包装被废弃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并非所有的塑料软包装都能够顺利地进入回收系统。那些被随意丢弃、未能被纳入垃圾收集系统的包装废弃物,最终不幸地成为了环境中的失控垃圾。原本塑料软包装轻薄易携带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却瞬间变成了致命的弱点,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四处散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即使这些塑料软包装被正确地丢弃进垃圾桶,受污染的塑料袋往往也会被归类为“其他垃圾”,最终的命运要么是被焚烧,要么是被填埋。尽管焚烧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会经过妥善的环保处理,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碳排放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填埋处理方式则会因为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给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仍然有一部分塑料软包装能够成功地敲开回收的大门。以厦门为例,收集回来的塑料软包会被输送进入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在这里,具有再生价值的软包装会被精心挑选出来,随后可以被加工制成新的塑料颗粒或制品。
对于那些材料复杂的复合膜袋,也涌现出了一些创新的再生方式。例如材料层剥离技术,就如同一种精细且高效的“外科手术”。它通过独特的工艺,将不同的材料层逐一精准地分开。这样一来,每一层材料都能够被单独地回收,并再次利用它们制造全新的产品。
此外,化学循环的方式也为塑料软包装的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都知道,塑料的本质来源于石油,如果能够通过化学循环的方式将软塑包装中的塑料重新转化为聚合物,或许就能够完美地完成这种废弃物的生命循环。目前,已经有众多行业相关方积极地进行这种尝试。比如上文提到的 GIZ 试点项目就开展了生活源软塑的化学循环,实验结果令人欣喜,充分证明了化学循环在解决软塑循环方面不仅具备可能性,而且具有广泛的推广性。
为了有效地缓解环境压力,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减少塑料软包装的使用量。
塑料软包装既可以采用多层复合的复杂结构,也可以尽量选择“精简穿搭”,采用单一的包装材料。在充分保障包装必要功能的同时,能够极大地降低回收和再利用流程的复杂程度。例如,某品牌的产品遵循“为回收而设计”的先进理念,目前已经成功采用了单一聚丙烯材料包装膜,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渠道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此外,积极回收塑料软包装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举措,最终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例如,回收后再生的塑料颗粒,可以被加工制成热缩膜。这种包装薄膜被广泛应用于饮料瓶、矿泉水瓶以及化妆品等产品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