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小七孔:生态保护典范获权威认可
荔波小七孔:生态保护典范获权威认可
2024年11月6日至9日,第25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在贵州荔波召开。此次大会以“践行人与生物圈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来自全国近200名嘉宾和代表齐聚荔波,共同探讨生物圈保护工作。作为大会承办地的荔波小七孔景区,以其卓越的生态保护实践,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荔波小七孔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西南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总面积约46.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2%以上,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18万个,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近年来,荔波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塑县”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严密的生态保护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措施包括:
构建多向衔接的政策规划体系:出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樟江流域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保护规划,实现保护与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多向衔接。
建立多位一体的科研监测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建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茂兰大样地研究基地,近5年累计发现高等植物世界新记录6种、动物世界新记录14种,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打造一网覆盖的资源监管体系:运用卫星遥感、低空巡航等技术,建成“智慧茂兰”数字化监管平台和“荔波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完善内承外兴的民族文化保护体系:荔波县世居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占比达94.5%。当地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打造瑶山古寨、尧古布依古寨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健全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保障体系:明确荔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兼任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通过推行保护区与地方共治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生态共建的融合发展新局面。
得益于科学的保护措施,荔波小七孔景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景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已知大型真菌424种、高等植物3367种、脊椎动物588种、昆虫类1962种、蜘蛛类14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5种,兰科植物206种,是全省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荔波小七孔景区不仅在生态保护方面成绩斐然,还获得了多项权威认可:
-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2007年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 2015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2021年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如今的荔波小七孔景区,已成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的典范。2024年,景区经过扩容提质,承载量提升至每天8万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64天提升至2.84天。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2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2%,小七孔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70万人次,游客接待量保持全省第一。
随着贵南高铁的开通运营和机场改扩建复航,荔波已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公路、高铁、航空“三位一体”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县(市)。未来,荔波将继续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持续推动旅游发展“向上向下”,既要对标国际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又要捕捉人民情感需求,展示更多的善意、真诚和温暖,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荔波小七孔景区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这片被誉为“地球绿宝石”的神奇土地,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卓越的生态保护成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