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的投资新机遇
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的投资新机遇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光伏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中国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277GW,同比增长28%,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00GW,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技术迭代加速,N型技术引领产业升级
当前,光伏产业正经历从P型向N型技术的转型升级。N型技术凭借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优的发电性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根据CPIA预测,到2025年,N型电池片市场占比将超过50%,其中TOPCon、HJT和IBC等技术路线将占据主导地位。
TOPCon:产业化优势显著
TOPCon技术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目前占据N型技术的主流地位。2024年,TOPCon电池产能已超过100GW,多家龙头企业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纷纷布局TOPCon产线。TOPCon电池量产效率已突破25%,成本与PERC电池基本持平,预计未来仍有进一步降本空间。
BC技术: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
BC(背接触)技术以其高转换效率和美观性,最初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市场。然而,随着隆基绿能等企业的推动,BC技术正在突破应用场景限制,向集中式市场渗透。隆基推出的Hi-MO 9组件基于HPBC 2.0技术,最高功率达660W,转换效率高达24.43%,已获得多家央国企认可。预计到2025年底,隆基BC电池产能将达70GW,其中HPBC二代产能约50GW。
HJT:降本增效持续推进
异质结(HJT)技术虽然目前市占率较低,但其工艺简单、效率潜力大的特点使其成为重要的技术路线。通过银包铜、薄片化等技术,HJT电池成本持续下降,预计2024年底将追平TOPCon。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企业已开始大规模布局HJT产能,预计未来几年将实现快速放量。
政策支持与海外市场变化
国内政策持续加码
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8%左右。各地积极推进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等项目,为光伏产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海外市场格局重塑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实施反倾销税,税率高达21.31%-77.85%,对中国光伏企业出口造成一定影响。然而,这也在推动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中东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对亚洲国家出口额增长26.8%,达到62.8亿美元。多家龙头企业已在沙特、阿曼等地投资建厂,以满足当地及周边市场需求。
投资策略与风险提示
投资机会
- 技术领先企业:关注在TOPCon、BC、HJT等技术路线布局领先的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爱旭股份等。
- 全球化布局:选择在海外多点布局、供应链多元化的公司,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 一体化优势: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方面更具优势。
风险提示
- 技术迭代风险:N型技术路线尚未完全定型,企业需持续研发投入。
- 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旺盛,但产能扩张迅速,可能导致价格竞争加剧。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各国对光伏产品的贸易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企业需灵活应对。
总体来看,光伏产业正处于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的关键时期。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行业长期发展前景向好。投资者应重点关注技术领先、全球化布局完善的企业,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