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至藏阳护体魄,春来舒气养心情 | 时节养生 · 中国人的养生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至藏阳护体魄,春来舒气养心情 | 时节养生 · 中国人的养生智慧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0183791_169298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标志着冬季的深入,更是一个充满养生智慧的时节。在这个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时刻,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养护身体,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冬至时节的养生要点,包括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您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保持健康。

冬至时节,随着气温的骤降,人体阳气逐渐内收,五脏六腑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在这种寒冷的环境中,人体的气血流通速度减缓,导致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现象。同时,寒邪还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得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四肢冰冷的症状。此外,由于冬季阳光照射减少,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对减弱,容易引发情绪抑郁。

冬至民俗:北娇耳,南汤圆

饺子原名“娇耳”,在北方,每年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祛寒娇耳汤”留下的。

而南方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养生原则:数九天寒,散寒扶阳

冬至养生应注重御寒保暖,通过温补食材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养护阳气,增强体质。此外,保持良好的情志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方面,可通过读书、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冬三月应进补,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它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如一味的温燥,长期食用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补益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千斤拔等药性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冬至食养药膳

(1)补气温阳煲

材料:鸡半只,猪瘦肉10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0克,陈皮5克,枸杞30克,生姜3~5片,精盐适量。

功效:温阳健脾补气。

制作方法:诸物洗净,鸡去除内脏,洗净后切块,焯水备用,猪瘦肉切块,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2)萝卜羊排煲

材料:羊排350克,白萝卜150克,陈皮5克,生姜4~5片,精盐适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行气。

制作方法:羊排洗净后剁成小块,焯水备用;羊排与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萝卜,继续炖煮约30分钟,加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3)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10克,龙眼肉10克,麦冬10克,冰糖适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上述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用于代茶饮,此为1人量。

防病小妙招

(1)“晒背”散寒又补阳

功效:散寒补阳

操作方法: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领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如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隔着玻璃室内空间,确保阳光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避免过度暴露。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同时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2)“艾灸”温经除寒湿

选穴:关元、足三里。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