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农业:丽江臭参种植的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赋能生态农业:丽江臭参种植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云南省丽江市的高寒山区,一种名为臭参的中药材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臭参在这里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科技支撑是关键
臭参,又名云参,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其种植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特定要求,需要疏松透气的砂质土壤,以及冷凉潮湿的环境。丽江市的高寒山区恰好满足这些条件,但要实现规模化种植,还需要科技的支撑。
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季鹏章博士团队,自2012年起就在大理州永平县开展中药材种植研究。他们针对三七和滇重楼两大云南名贵道地药材的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问题,构建了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及显著的推广应用成效。这些技术成果为臭参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规模化种植显成效
在科技的支撑下,丽江市的臭参种植迅速发展。以永平县为例,截至2020年末,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种植31348亩,产量为1960吨,实现产值49280万元。永平县有规模中药材种植企业8家,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初加工销售企业2家,中药材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永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具体实践中,专家团队指导企业和农户开展滇黄精、滇重楼和白及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多亩,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0余人次,年实现经济效益2400多万元,带动当地种植户10余户,人年均增收2000多元。
生态经济双丰收
臭参种植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中药材种植让这个云南省级贫困乡快速走向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2014至2017年,鲁甸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361户降低至39户,人数从1432人降至125人。
臭参种植的成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态农业模式。它证明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支撑和规模化种植,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臭参种植的成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经济状况,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通过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人才。
臭参种植的成功,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它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信臭参种植将在更多地区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