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从抗疫一线到防控指南制定者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从抗疫一线到防控指南制定者
2020年年初,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因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而引发全国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该科室迅速行动,不仅最早上报感染情况,推动国家认定新冠病毒“人传人”,还总结出一套科学严谨的防控策略,为全国神经外科乃至整个医疗系统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
神经外科疫情防控的特殊挑战
神经外科作为医院的重要专科,既要保证急重症患者的及时救治,又要严防疫情扩散,其防控难度可想而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教授指出,科室在疫情期间坚持开展急诊手术,手术量为湖北省最多,这背后是科学防控和精细管理的双重保障。
创新防控策略:从门诊到手术室的全流程管理
为应对疫情挑战,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创新性地提出了“3+3”排查模式,即一周内患者和留陪的一位家属的肺部CT报告、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和2019-nCov抗体筛查结果,缺一不可。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感染筛查的准确性,减少了漏诊风险。
对于急诊患者,科室建立了严格的筛查流程。由于核酸检测的检出率仅为30%50%,且部分疾病(如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导致患者体温增高,因此主要依靠抗体筛查和后期复查的肺部CT结果进行诊断。2019-nCov特异性IgM或IgG抗体多在发病后35 d出现阳性,抗体滴度在恢复期较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后期肺部CT未见磨玻璃样改变,再结合核酸检测阴性(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且采样间隔时间在24 h以上)和抗体检测阴性,则可排除2019-nCov感染。
在手术管理方面,科室采取了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手术医生需要穿戴全套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正压头罩、护目镜等。为减少手术风险,科室还创新性地采用了显微镜和内镜结合的手术方式,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经验分享:从至暗时刻到抗疫先锋
赵洪洋教授表示,科室在疫情初期确实经历了至暗时刻,但正是这段艰难经历,让他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写成《神经外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流程管理及防控策略》,并在中华医学会网站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为全国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科室还参与了疫情期间神经外科防控和手术操作指南的撰写工作。这份指南由40余位专家共同讨论修订,详细阐述了从门诊接诊到手术管理的全流程防控要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持续贡献:从武汉到全国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不仅在疫情期间坚持救治患者,还成功救治了多位援鄂医疗队队员。赵洪洋教授表示,科室在疫情期间的手术量已达到正常水平的95%,这充分说明其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更为重要的是,该科室总结的防控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撰写的防控指南和操作规范,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宝贵参考,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抗疫经验,充分展示了医疗团队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其创新性的防控策略和精细化管理经验,不仅为神经外科领域树立了标杆,也为整个医疗系统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