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之争:牡丹与梅花的千年对决
国花之争:牡丹与梅花的千年对决
2023年4月,河南洛阳牡丹绽放,吸引游客观赏。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复文》,指出由于各方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确定国花的时机尚未成熟。
牡丹与梅花:两种不同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和梅花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牡丹以其雍容华贵、端庄富丽的形象,成为繁荣昌盛的象征。据记载,早在唐代,牡丹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甚至在首都长安形成狂欢节般的赏花盛况。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明确表示:“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梅花则以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象征着高洁、坚毅的民族精神。宋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将其视为文人风骨的象征。如陆游所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民意与专家意见:谁来决定国花?
2019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开展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国花评选活动。结果显示,牡丹以288747票(79.7%)的绝对优势领先,梅花获得44551票(12.30%),位列第二。这一结果似乎表明,从民众角度来看,牡丹更受青睐。
然而,专家和学者们的意见却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早在1982年,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就曾发表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主张梅花为国花。他认为梅花的高洁风骨最能代表民族精神。
“双国花”方案:一个可能的折中方案
面对牡丹和梅花的激烈竞争,有学者提出了“双国花”的解决方案。陈俊愉院士曾带头起草《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获得62位院士联署支持。他认为,确定梅花和牡丹为双国花,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
然而,这一方案也遭到一些反对意见。有学者指出,国花作为国家象征,理应是唯一的。虽然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国家采用“双国花”模式(如日本的菊花和樱花),但这些情况往往是因为官方认定与民间共识不一致。
国花评选:一个时代的缩影
国花的评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花卉选择问题,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每到重大纪念日或重大活动,呼吁尽快确定国花的声音都会高涨。但正如国家林草局所言,时机尚未成熟,社会各界仍需不断寻求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审慎选择。无论是牡丹的富贵华丽,还是梅花的坚韧不拔,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或许,这种对国花的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