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包公戏:裘盛戎如何演绎铁面无私?
京剧包公戏:裘盛戎如何演绎铁面无私?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详……”每当这熟悉的唱腔响起,人们眼前仿佛就会浮现出一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公形象。在京剧舞台上,将包公这一角色演绎得最为传神的,当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
裘盛戎出身梨园世家,父亲裘桂仙是早年有名的铜锤花脸。裘盛戎自幼随父学艺,8岁正式拜师学戏,12岁进入京剧界著名的“富连成”科班深造。在科班期间,他不仅向老师们学戏,还得到了父亲的悉心指导,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33年,18岁的裘盛戎从科班毕业后,加入了由金少山挑梁的“松竹社”。金少山是当时铜锤花脸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十全大净”。与金少山同台演出期间,裘盛戎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著名戏曲作家翁偶虹曾评价:“裘盛戎毕竟是家学渊源,极会用嗓。金少山固然是声震屋瓦,而裘盛戎却韵溢弦外。”
裘盛戎在包公戏中的表演独具特色。他突破了传统花脸的演唱方法,运用丰富的装饰音和迂回婉转的唱腔,将包公的刚正不阿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秦香莲》中,他将包公从半人半神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注重表演和唱腔,以情动人,突出包公的人情味。在第三次呼喊秦香莲“赠银”之后,包公演唱“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你莫做官”时,他化用了麒派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在《清风亭》中张元秀与张继保分别时的表演,通过轻轻抚摸秦香莲之子冬哥的身段,将包公怜弱惜幼、同情秦香莲母子的感情外化。
在《赤桑镇》中,裘盛戎与嫂娘吴妙贞的表演配合默契。他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唱腔,使其更加细腻传情。在演出中,他赋予包公极浓厚的人情味,将民间所推崇的“日断阳,夜断阴”的清官代表,从之前的半人半神还原为有血有肉、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
为了更好地塑造包公形象,裘盛戎在服装上也进行了创新。他改良了包公的服装,创造了黑色福字行龙蟒。这种蟒袍上部为加大的盘龙绣花圆云肩,行龙图案横移至直立蟒水的上方,蟒身的其他部位点缀福字、寿字的花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图案更加紧凑,还弥补了裘盛戎身材瘦小的不足,使其舞台形象显得高大威武。这一改良被后世沿用,黑色福字行龙蟒也成为京剧舞台上包公的专用服装。
裘盛戎一生共演出了十余出包公戏,包括《铡美案》《探阴山》《遇皇后·打龙袍》《打銮驾》《铡包勉》等传统戏,以及根据传统戏整理改编的《秦香莲》《赤桑镇》《铡判官》《铁面无私清官谱》等。其中,《秦香莲》成为裘派花脸的代表剧目,承前启后,流传后世。
作为裘派创始人,裘盛戎对京剧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还培养了众多弟子,影响了后世的京剧发展。在当今京剧界,有“十净九裘”的说法,足见其艺术风格被广泛学习和传承。他的女儿裘芸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致力于裘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裘盛戎对包公戏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表演艺术上,更在于他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他通过独特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创新的服装设计,成功塑造了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正如观众所评价的那样:“包公就是裘盛戎,裘盛戎就是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