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朝吏员选拔:从严格选拔到吏治腐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朝吏员选拔:从严格选拔到吏治腐败

引用
人民网
9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zk/html/2017-10/06/content_1810572.htm
2.
https://news.12371.cn/2016/08/19/ARTI1471558522268295.shtml
3.
https://www.sohu.com/a/303687105_612398
4.
http://italk.ifeng.com/45243770/news.s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7%A7%91%E4%B8%BE%E5%88%B6%E5%BA%A6
6.
http://historychina.net/zz/430585.shtml
7.
http://www.qinghistory.cn/qsyj/ztyj/ztyjzz/2009-11-13/15090.shtml
8.
http://hrczh.cass.cn/sxqy/zgs/202303/t20230317_5635906.shtml
9.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623.html

吏员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和文书工作。明朝的吏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从严格选拔到逐渐松弛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对明朝的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明初的吏员选拔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鉴于元朝吏治腐败的教训,采取了“重典治吏”的方针。他建立了严格的吏员选拔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考试选拔:地方官府定期举行吏员考试,考察应试者的读写能力、算数技能和法律知识。考试内容包括公文书写、钱粮计算和《大明律》条款等。

  2. 官员推荐:地方官员或士绅可以推荐品行端正、有才干的平民担任吏职,但需要提供保结(担保书),确保被荐人无犯罪记录。

  3. 世袭制度:部分技术性较强的吏职允许子承父业,形成“吏户”制度。但这种世袭需要经过官府审核,确保后代具备相应能力。

02

制度创新与吏治清明

为了确保吏员队伍的素质,明朝还建立了严格的考课制度和监察制度:

  1. 考课制度:吏员需要定期接受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道德品行和业务知识。考核结果分为上、中、下三等,直接影响吏员的晋升和奖惩。

  2. 监察制度:明朝设立了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此外,还有巡按御史定期巡察地方,监督官员行为。

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得明初吏治较为清明,官员贪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因贪赃被发配凤阳种田的官员多达1万名,足见朱元璋整治吏治的决心。

03

中后期的吏治腐败

然而,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吏治逐渐腐败,吏员选拔制度也出现了问题:

  1. 捐纳制度的盛行:明中后期,财政紧张,朝廷开始允许平民通过捐纳钱粮获得吏员资格。这种“卖官鬻爵”的做法虽然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导致吏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2. 考试流于形式:吏员选拔考试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贿赂官员、托关系等现象普遍,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脱颖而出。

  3. 吏权膨胀:由于吏员熟悉政务细节,一些吏员开始操控地方事务,形成“官弱吏强”的局面,严重威胁政治稳定。

04

吏员选拔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吏员选拔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明朝的政治稳定:

  1. 明初吏治清明: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考课制度确保了吏员队伍的素质,有效维护了政治稳定。如洪武年间,通过严厉的反腐措施和严格的吏员选拔,明朝实现了“一时守令畏法”的局面。

  2. 中后期吏治腐败:捐纳制度的盛行和考试的流于形式导致吏员素质下降,吏治腐败日益严重。如万历年间,吏治腐败达到顶峰,地方官吏与豪强勾结,横征暴敛,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05

反思与总结

明朝吏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历程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吏治清廉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明初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课制度实现了吏治清明,而中后期的吏治腐败则加速了明朝的衰落。这一历史教训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