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追溯柳州文化发展进程与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追溯柳州文化发展进程与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之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flac.org.cn/xw/202406/t20240603_1321357.html

柳州,这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柳宗元的山水诗文到当代"龙城笔阵"文化品牌的打造,柳州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柳州,又称“龙城”,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聚居着壮、侗、苗、瑶、汉等多个民族。自古以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之诗文、以戴钦为首的明代“柳州八贤”之德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滋养着柳州这方水土的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艺传奇。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派任柳州刺史(地方军政最高长官)。在任4年间,他兴办文教,改革弊政,改变了柳州“蛮荒之地”的落后面貌。在此之后,柳州不断涌现文化名士,对柳州本土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溯源柳州文化,离不开柳宗元。柳宗元山水诗文传诵千古,是影响柳州文化的浓重一笔。

与柳宗元同一朝代、同样被朝廷贬谪到柳州的著名政论家刘蕡,也获得柳州百姓的极高评价。刘蕡官任柳州司户,其敬效柳宗元为政之清风,全心为柳州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被百姓尊称为“千古直丞刘贤良”,亦为柳州历代先贤尊奉为人生标杆。

纵观古今,柳州每个阶段的历史人文都影响着本土文化的发展,柳州文化人士对文脉传承与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古有刘蕡“一踵柳侯芳躅”,效法柳侯勤政爱民;如今,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千古文韵仍余音袅袅,柳州文艺工作者自信自强,担当作为,努力进取,积极创作。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与文艺工作者厚积薄发的力量交织发力,使柳州文艺事业呈现一派涓涓细流汇江海的繁荣景象。


第五届柳州艺术作品双年展部分获奖者合影。(宁文活 供图)

2021年底,柳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文艺界提出要求,希望文艺工作者们传承“大家”风范,弘扬一代文豪柳宗元文以载道、以文立心、雄深雅健的文风,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推动柳州文化文艺高质量发展。

在本篇的追溯、次第探寻与梳理中,可见柳州文艺之盛景如一幅百花齐放的春之画卷,正徐徐展开。

底蕴深厚:柳子文风余韵 千古文脉绵延

“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这是韩愈在其纪念颂扬柳宗元的文章《罗池庙碑》中的一句。我们的眼前,浮现出“老市长”柳宗元当年漫步于柳州近郊的场景,采撷柳州的春华秋实与山光水色,他的“诗和远方”也由此奔腾而出。

柳宗元在柳为官期间,勤政之余常游览于柳州山水之间,创作了一批诗歌和游记散文。他笔下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成为柳州山水的经典人文景观。还有《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是柳宗元所著篇幅最长的山水游记。

在这篇游记中,我们可读到“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还可读到“穴有屏,有室,有宇。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这些描述,细腻洗练,刻画传神。

明代文人茅坤慨叹此文“全是记事,不着一句议论感慨,却淡宕风雅”——“淡宕风雅”,我们理解为和舒澄明,无拘无束,自由挥洒。这里不仅有雅趣,且有奇趣,似在闲境,又让人豁然开朗。柳氏游记风格奇特,境界开阔,让人赞叹!

到了宋代,柳州本土涌现了很多文人学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汪藻在《柳州修学记》中提到,“大观年间中,士之弦诵者至三百人,为岭南诸州之最”;黎澄《重修县学碑记》有“青矜之士,比肩相摩,人文之盛与中州埒。”可以想见当时柳州文化的热烈氛围与繁盛之况。

明代的柳州,可谓人才济济。有“柳州八贤”戴钦、佘勉学、佘立、徐养正、张翀、孙克恕、龙文光和周琦,他们文才出众,为时人所景仰。明人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称赞明代柳州文化盛景为“今天下文治休明,皇风遐被,楚粤之间来任中朝者,柳州尤盛,又非若子厚之时之比”。

柳州文艺界在清代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还出现了各类诗人群体及诗坛雅集。柳州文化名人王拯成就颇高,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列入清代词坛“后十家”。除文学艺术外,彩调、文场、杂技、桂剧、粤剧、京剧等表演艺术开始萌发,并获得稳步发展。

从唐代柳宗元淡宕风雅的山水清音,至清代文人雅士之诗情画意,柳州千古文脉绵延不绝,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彰显顽强的生机,以及强劲的推动力。

借势发展:经年沧海珍萃 星光闪耀龙城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柳州文艺界继承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有情怀、有志向的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推出不少体现柳州文化精髓、反映时代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1949年至1965年,柳州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及作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作家肖甘牛。

肖甘牛创作的电影剧本《一幅壮锦》,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在国内外放映,并于1965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际卡罗维发利奖。肖甘牛还出版了大量优秀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影剧本、连环画脚本和民间故事等,深受读者欢迎。

桂剧、粤剧、彩调剧等也出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内容贴近民情,演艺人员深入生活,广受大众欢迎。更让人难忘的是,1960年,柳州彩调剧《刘三姐》迎来巅峰荣耀,先后多次为毛主席及中央首长演出。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柳州文艺界也迎来了新的时代。

1979年,肖甘牛创作的民间故事《灯花》一书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后由柳州地区歌舞团编成舞剧公演,作品还翻译成日文,介绍给日本读者,反响热烈。日本伊豆半岛一名家庭遭遇不幸的妇女北岛岁枝,读了《灯花》的故事以后,受到鼓舞和启发,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1981年,北岛岁枝等人组成了《灯花》读者访华团来到柳州,拜访肖甘牛老先生,留下了一段柳州文学史上的佳话。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柳州文艺作品创作如雨后春笋,态势喜人。

柳州作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种文学奖项。海代泉寓言荣获国家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柯天国、海代泉、韦俊海、刘频、李广西、赵伟翔、陈跃文、李俊、杨仕芳等作家的文学作品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等。

柳州戏剧也踏上一个新台阶。从1981年开始,柳州曲艺家们精心排演的彩调剧《喜事》、桂剧《泥马泪》《玉蜻蜓》、彩调神话剧《化心石》、戏剧小品《农伯与女郎》、民族音乐剧《白莲》、大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3D舞蹈诗《侗》,以及一批现代桂剧、大型现代戏、小品、舞蹈等在戏剧舞台上散发光芒,夺得各类优秀剧本、剧目、演出、创作奖项。


音乐剧《致青春》荣获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及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宁文活 供图)

新时期柳州音乐家亦成绩斐然。一批原创曲目彰显着本土音乐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怀和专业素质。这些优秀原创音乐作品歌颂美好生活,表达对龙城这片热土的深切之爱。

柳州的民间文艺也十分活跃,民间文艺家们创作了很多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如颇具地域特色的彩绣、美术陶瓷、民间工艺画、彩绘烙画、蜡染书法等,展现独特的民族之美。

开拓创新:打造“龙城笔阵” 强化使命担当

古城风貌,柳州精神。一匹时代的快马,将发展中的柳州带入文艺高质量发展的节奏。新时期的龙城文艺特别期待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问世。

2021年底,柳州市委、市政府对柳州文艺界提出了传承“大家”风范,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的要求。要求广大文艺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柳州精神、展现柳州风貌、具有柳州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推动柳州文艺繁荣发展。

大力实施柳州文学提升工程、书法美术音乐摄影等精品创作工程、文艺惠民志愿服务提升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为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助力。

文学创作成果获得很大突破。2022年,柳州知名作家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山水游记为典范,创作推出系列散文《柳州八记》,好评如潮。

2022年上半年,柳州作家出版了一批个人专著,被誉为“红色四部曲”,分别是廖献红的报告文学《信仰与决裂》,李广西的纪实散文集《千锤百炼》,李广西、陈跃文的《寻找窑埠古镇红色记忆》和马昌华的历史小说《大院风云》。工业题材广播剧《实业报国》于2023年4月推出,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继《柳州八记》之后,柳州散文作家再次出击,集体创作“柳州新古八景”系列散文,引起多方关注。“龙城笔阵”文化品牌再一次因文学主题创作的集结而唱响。

文学水准的提升,离不开作家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柳州的青年作家培训班及签约制度可圈可点。

早在2016年,柳州文学就开始实施“柳州青年文学人才培养计划”“导师、学员双签约制度”“青年作家五年成长计划”。在那之后,每年都举办青年作家培训班,并从青年学员中选出优秀者进行签约,由国内著名作家担任导师,辅导青年签约作家,提高签约作家的创作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柳州文学的骨干力量。


2022年柳州市青年作家培训班开班仪式。(杨仕芳 供图)

在打造“龙城笔阵”、大力实施柳州文学提升工程目标的引领下,青年文学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签约作家如一匹匹奔向春天的快马,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以柳州市作家协会连续四届签约学员卢涛为例,她就是在青年作家班得到了历练与成长。在得到鬼子、韦俊海、何同彬等老师的专业指导后,卢涛在纯文学写作领域得到了显著发展。在签约期间,卢涛的小说作品入选了广西文学大赛20部优秀小说之列,她也成为《小小说月刊》全国首批签约作家,荣获全国小小说大赛优秀奖。

除了文学,其他艺术门类也有诸多举措且收获颇丰。

如青年书法家傅绍尉的脱颖而出,体现了柳州文艺界着力培养“文艺领军人物”的举措与成果。其作品不仅曾数十次入选国展,还屡获包括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在内的诸多大奖,如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三届草书展优秀作品奖等。

三江农民画也是一个让人瞩目的创新发展点。热烈的劳作场面,奔放的肢体语言,明快的自然表达——三江农民画色彩绚丽饱满、画面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2022年,柳州举办了两期农民画艺术公益培训班,培训了190多名农民画家,提升了农民画的创作水平。

柳州摄影名家工程计划的提出,也是紧紧围绕根植本土做文章。柳州“名片”为摄影家的影像表达提供了诸多良好素材。柳州影像周、柳州工业摄影展、乡村振兴题材摄影展等各类主题摄影作品展及赛事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知名纪实摄影家蒋建雄的代表作品《尧告村——中国西部山区少数民族村落的一个样本》,以社会人类学和民族民俗学为导向,用近20年时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这一西部山区少数民族村落进行研究和影像采集。用8万字和数以千计的图片,完整系统地对尧告村苗瑶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精神特质、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组织管理、人际关系等进行细致地考察、探究,完成了这一少数民族村寨的影像方志。此作品相继获得包括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在内的诸多区内外奖项,并入展2020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民族影像志影展,荣获金收藏奖。

而两次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年轻摄影师杨洋则另辟蹊径,以创意摄影崭露头角。其作品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标本室里的肖像》《别处生活》等作品,从小处着眼,以含蓄细微而观念性强的摄影语言,把人们视而不见的物体拍得很有仪式感,引发人们对这些微小生命的重新审视,并产生更多的联想。

柳州文艺活动可谓步步生花。第十五届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第六届广西花山诗会、第五届“美丽龙城”柳州艺术作品双年展、“山静”柳州市书画作品迎新展、广西中国画名家画紫荆作品展、第二届柳州市壶城书画研究院作品展、柳州市第四届原创歌曲主题作品大赛、柳州百年工业摄影展(巡展)等各类重大文艺活动,获得各级媒体强烈关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将柳州文艺氛围推向新的高潮。

文艺惠民志愿服务,也是柳州文艺界聚焦的亮点。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文艺工作惠民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也得到极大激发。


2019年12月,文艺志愿者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为群众拍摄全家福并赠送照片。(李家树 供图)

在打造“龙城笔阵”文化品牌的方向指导下,在政策扶持下,柳州文艺工作者从自发到自觉,守正创新,精雕细琢,短短几年时间,龙城文艺盛景便逐步铺陈开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愿柳州文艺创作成果的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化发展的大江大海,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增添一抹亮色,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