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创意园亮相徐州园博园,感受传统文化新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创意园亮相徐州园博园,感受传统文化新魅力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90%E5%B7%9E%E5%9B%AD%E5%8D%9A%E5%9B%AD/63233163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BC1M7U0535BBBW.html
3.
https://www.sohu.com/a/733219479_121763479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617843
5.
https://www.sohu.com/a/454090661_678827
6.
https://www.cnxz.com.cn/newscenter/2021/20210819179418.shtml
7.
http://m.cqtrvl.com/info/7551
8.
http://jsnews.jschina.com.cn/xz/a/202103/t20210318_2748662.shtml
9.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20929094739

在徐州园博园内,有一片充满创意与巧思的园林,它就是由孟建民院士团队设计的创意园。创意园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新境界。

01

林园:竹海深处的隐逸空间

林园位于园博园北部,秉承“空间隐,自然现”的设计理念。整个园区由若干半弧形竹墙错落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空间效果。竹墙采用模数化设计,分为两种规格:半径3米、高2米和半径4米、高3米,可预制生产,现场组装。

值得一提的是,林园的建筑材料全部选用徐州本土生长的竹材,这种选择不仅因为竹子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强度大,更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竹材作为可再生材料,能有效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02

字屋:活字印刷的现代演绎

字屋位于儿童友好中心南侧,由多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组成,每个长方体都是由带有镂空文字的锈蚀钢板拼装而成。整个建筑呈铁锈红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沉淀感。

字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设计师将积木、活字印刷术和书法等元素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文化空间。字屋的字体选用东汉时期的《曹全碑》字帖,该字帖被誉为“汉石中之宝”,其遒秀逸致的风格与儿童教育题材相得益彰。

03

卷玉:徐州玉文化的当代诠释

卷玉的设计灵感源自徐州博物馆馆标的“龙”形玉佩。建筑采用螺旋形卷云状造型,这种设计源于徐州文物中常见的传统装饰纹饰。设计师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自由曲线形式的设计语言,将玉文化的精髓在形式、空间、景观中一体延续。

卷玉的景观用水则利用了园区中水或雨水回收系统,体现了环保理念。整个建筑不仅是一个景观艺术品,更成为了徐州玉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04

竹技园:竹文化的现代传承

竹技园位于园博园中心位置,综合馆西侧,是传承中国传统竹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园区通过多个元素与竹的融合,塑造景观、竹建筑与竹景观的对话、竹材料与原竹的对话,探索竹材在装配式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竹技园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如雨水收集屋面、鸟类友好型玻璃等,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构件全部采用可持续性竹材,展后可作为植物槽和配套设施重复利用,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理念。

05

箬笠:传统斗笠的现代演绎

箬笠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人的斗笠。三座箬笠建筑总面积381平方米,高度分别为6.5米、7.9米和5.1米。建筑采用钢结构编制、中庭全挑空结构,打造出钢材与田园风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箬笠建成后,不仅作为游客休息交流的场所,更将成为园博园内的网红打卡点。其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了园林艺术的创新魅力。

06

园中房、房中园:园林空间的现代诠释

园中房与房中园的设计,是对中国传统园林中景观与房屋关系的现代诠释。设计团队以自然与人工的关联为核心,通过现代化的演绎,让参观者在体验传统园林神韵的同时,反思当代自然与人工的关系。

建筑物首层是相互交织的园与房,通过观景平台、场地结合、竹林小径等元素,组织导览路线,形成相互连接的主题园林:林园、水园、石园、山园、静园。空间交织、界面透明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徐州园博园创意园,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新境界。它不仅是园林艺术的创新实践,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动诠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