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影像志《新》:上音民乐“新”生力量的探索之旅
音乐影像志《新》:上音民乐“新”生力量的探索之旅
音乐影像志学是音乐学、人类学与影视学的交叉学科。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上音)首次设立“音乐影像志学”方向硕士学位,以萧梅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立足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程。
音乐影像志作品《新》,即为一次专业课作业。学生们将镜头对准“中国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与表演实践创新团队”的四位青年教师。他们分别是:琵琶演奏专业副教授汤晓风、笙演奏专业副教授钟之岳、中阮演奏专业教师张碧云以及唢呐演奏专业教师刘雯雯。
音乐影像志《新》 | 一次专业课作业:聚焦上音民乐“新”生力量
本影片标题《新》,蕴含着“探古寻新意,古道新思量”之意味。影片以“新”字作为核心思想,通过参与观察的影像记录形式,书写了四位青年教师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艺术层面的师承渊源及其独特的表演诗学,分别从乐器形制、演奏技法、理论研究、审美理念以及艺术革新等多项维度来深入讨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乐器,应当从何处“寻”出新意?作为青年教师,何以在传统乐器的表演观念中,生发出“新思量”?
影片第一部分为《溯》,此部分以汤晓风作为拍摄对象。影片记录了琵琶作为传统演奏乐器的史学源流以及汤晓风作为演奏家独特的表演与教学理念。
第二部分为《融》,此部分以张碧云作为拍摄对象。影片记录了中阮作为民族乐器的古今之变及其演奏技法的当代创新,充分诠释了“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美学理念。
第三部分为《研》,此部分以钟之岳作为拍摄对象。影片记录了笙作为传统乐器的前世今生,以及钟之岳对笙乐器进行声音探索过程中的当代表演观念。
第四部分为《跃》,此部分以刘雯雯作为拍摄对象。影片记录了唢呐作为传统民族乐器的历史积淀,以及刘雯雯对唢呐乐器声音的历史钩沉以及当代表达的独特诠释。刘雯雯始终秉持“坚实基础”的教学理念,并试图在传统的声音当中探寻出当代的声音表达,并赋予独特的表演诠释。
首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活动
“(音乐影像志实操训练)课程强调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影像制作项目。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技能。”萧梅教授表示,在课程中注重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经验和创意。同时,教师和同学们将提供对彼此项目的反馈和建议,以促进相互学习。课程产出的影像志作品,其创意、提案和拍摄方法,都是在反复研讨中完成的。
本片指导教师为教学团队特聘教师程之伊(俏俏), 拍摄小组成员包括音乐影像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鄢杜玖坤、钟情,音乐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一年级陈渝奇和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杨浩。“课程开放给上音不同专业学生,音乐影像志学专业必修,其他专业同学也可以参加。”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