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北门,一座特别的农产品品牌馆吸引着师生和社区居民的目光。这里不仅展示着来自全省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更是一个集实践教育、科技服务、农产品销售、品牌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座品牌馆,正是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一。
作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现代商贸流通类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区域,依托行业,服务三农”的办学思路。学校党委书记劳赐铭表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职业教育必定大有可为。学校理应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事业高度融合,形成双融双促的乡村全面振兴校地命运共同体。”
育训并举: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服务县域农产品上行产业链岗位群需求,主动与供销社、县域政府、企业合作,深化“校社政企”育人模式。
学校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与社属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班、定向班等人才培养项目,多方位、多层次为涉农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学校依托行业、产业调研,紧密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加大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农资营销等涉农专业建设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首创的“农民点餐、学院送餐”培训服务模式,通过开出个性化学习菜单为农民提供定制化的精准培训服务。这一模式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升级,已成为学校的为农服务“金名片”。据统计,学校已累计培训以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为主的实用人才10万余人次,先后10多次荣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行业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突出贡献奖等省级以上荣誉。
科教融汇:打造三农服务新路径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架起一座从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学校主持或参与涉农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级领导批示成果3项、厅级奖励8项、涉农专业群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
“把科研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富民增收,是学校的初衷。”学校校长陈德泉表示,“要让学校的人才资源、研究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发挥作用,教师和学生必须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8月,学校科技服务队来到衢州市常山县三溪村,走进蔬菜大棚,采集土壤样品、评估蔬菜生长情况、讲解管理注意事项,为村里的蔬菜丰收保驾护航。除了农业新技术,该团队还与村委签订了共建“阳光空间”服务协议书,打通了学校为三溪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阳光空间”是学校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本着“落实中央政策阳光,普惠百千村社居民”的宗旨,学校自2019年启动了“阳光空间”的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结对村——常山县东坑村的帮扶工作为起点,全面开启服务乡村振兴新篇章。据统计,经过4年的帮扶,东坑村的年经营性收入跃升到100余万元,被评为省3A级景区村,成为学校“阳光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
目前,“阳光空间”村社服务点已在全省建立了103个,推进技术服务61项,随着“阳光空间”服务点不断落地,学校科教帮扶的足迹也遍及文成、平阳、松阳、江山、淳安等全省10多个县(市、区)。
产教融合:构建乡村振兴新生态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产教融合发展运行模式,成立浙江合作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经济智库,通过技术赋能,攻克行业技术瓶颈,推动涉农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学校与浙江省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兴合学院,与平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绍兴市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经济实践教学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的行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的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
2023年12月,基于“阳光空间”村社服务点、“新供销·新零售·新农创”现代智慧培训服务中心等办学平台的学校创新项目:“创新为农服务模式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校”入选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继续教育领域)重点任务,实现了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成效的新突破。
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瞄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期待,牢牢扎根浙江大地、扎根农业农村,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在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展现“经贸担当”、贡献“经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