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呼吁:加强青光眼早期筛查,创新技术助力防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呼吁:加强青光眼早期筛查,创新技术助力防治

引用
7
来源
1.
https://www.iophthal.com/index/article/detail?id=13032
2.
https://rs.yiigle.com/cmaid/1529406
3.
https://shmc.fudan.edu.cn/news/2023/0111/c1892a133699/page.htm
4.
https://journal.gzzoc.com/Ykxb/Topic/ArticleShow.aspx?AID=2342
5.
https://www.iophthal.com/index/article/detail?id=12097
6.
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4583bd798d34892993299ddeb2e700c5
7.
https://rs.yiigle.com/CN115989202110/1337889.htm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23)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分享了我国青光眼防治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青光眼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保护患者视力至关重要。

01

青光眼防治现状:形势严峻,早期筛查是关键

孙教授团队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青光眼患者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视功能损害严重,中晚期患者占三分之二,其中三分之一达到低视力或盲的标准;二是眼压显著升高,首次就诊时眼压超过30mmHg的患者高达6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青光眼患者往往在病情较重时才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进一步调研发现,我国青光眼防治工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防治工作相对较好,但在二级城市和基层地区,由于民众认知度低、医疗资源不足,青光眼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在西部地区,青光眼的知晓率甚至低于30%。

02

创新筛查技术:从生物标志物到人工智能

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发新的筛查技术。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王中峰教授和眼耳鼻喉科医院吴继红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一种基于GDF15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平台。该平台采用核酸适体作为分子识别工具,结合生物发光免疫分析(BLI)技术和酶联核酸适体夹心试验(ELASA),实现了对青光眼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检测。这一技术有望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工具。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也展现出广阔前景。目前,我国研究团队已开发出能够自动检测眼底图像中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的深度学习算法。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弥补基层医疗机构眼科医师短缺的问题。

03

未来展望:构建全方位防治体系

孙教授指出,青光眼的防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 加强公众教育和高危人群筛查:针对有青光眼家族史、近视度数增长较快、远视眼以及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重点筛查。

  2. 推广适宜技术: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实际,开发和推广适合基层使用的筛查和诊断技术。

  3. 建立三级诊疗网络:完善从社区到专科医院的转诊机制,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治疗。

  4. 利用人工智能:通过AI技术提高筛查效率,实现早期发现和干预。

  5. 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动青光眼微创手术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青光眼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防治体系的完善,我们有望实现青光眼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青光眼导致的视力丧失和盲的发生率,为实现全民眼健康的目标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