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康复工程高端论坛:智能康复新趋势
人工智能与康复工程高端论坛:智能康复新趋势
近日,在广州举行的“人工智能与康复工程高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智能康复技术的发展。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吸引了众多高校、医院、行业检验机构和企业的参与。
康复机器人:智能感知与运动控制的突破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喻洪流在论坛上作了《人工智能与康复工程》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在医疗康复领域的进展迅速,特别是在康复机器人智能感知与运动控制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医疗康复领域已经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如照护机器人、智能助餐、智能取物、排便辅助、智能助浴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一方面实现了智能交互和智能导航,另一方面在智能控制和智能评估方面也开始初步应用。然而,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复医学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智能处方和智能陪护等领域尚未实现实际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康复体验
虚拟现实(VR)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成为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专家们一致认为,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参与度和训练趣味性,还能实时反馈动作数据,优化康复效果。
在神经康复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眼动追踪和脑电监测,为孤独症、脑卒中等疾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场景,患者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重复训练,同时系统会记录和分析其运动数据,为医生提供评估依据。
市场前景与挑战并存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最新报告,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自2017年起步以来,便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8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1亿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57.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4亿元,而到了2026年,更是将攀升至79.5亿元。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国产康复机器人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的挑战。目前,国内已有10余家康复机器人企业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整个赛道内约有20~30家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具有明显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产品。
未来展望:5G时代的智能康复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康复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即将来临。专家们预测,机器人康复医师、网联康复、“心灵相通”——真实情感的“机器人亲属”等也将大量出现,人工智能在康复中的应用将改变康复产业格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光林在论坛上提到,AI赋能医工融合,结合复杂的人体器官构成,人机智能交互技术成为医用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未来,可进入人体肠道做手术的微型机器人、微型搬运机器人、微型组装机器人等将是医用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政策支持与行业标准
在本次论坛上,还发布了《智能康复白皮书2024版》,为智能康复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成都市温江区政府还借此契机举行了人才大使礼聘仪式,以此吸引更多杰出人才,共筑智能康复事业的辉煌未来。
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工程领域的应用,促进智能康复医疗仪器的产业转化,是提升我国在高端康复医疗仪器领域的研发实力、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由之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智能康复技术必将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治疗体验和更好的预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