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鸟巢计划”:电网与鸟类和谐共生的中国创新
“生命鸟巢计划”:电网与鸟类和谐共生的中国创新
“生命鸟巢计划”是国家电网公司为解决输电线路与鸟类活动之间的矛盾而实施的一项创新性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在输电铁塔上搭建人工鸟巢,为鸟类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既保护了珍稀鸟类,又确保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电力发展的和谐统一。
项目背景:电网与鸟类的和谐共生
随着我国电力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输电线路已遍布全国各地,包括许多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这些高耸的输电铁塔,无意中成为了许多鸟类的理想栖息地。然而,鸟类在铁塔上筑巢、栖息等活动,不仅可能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威胁,也可能对鸟类自身造成伤害。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电网公司自2016年起实施“生命鸟巢计划”,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鸟类在安全区域筑巢,实现电网与鸟类的和谐共处。
创新设计:为鸟类打造安全舒适的“安居房”
人工鸟巢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鸟类的生活习性。采用藤条编织而成,底部铺设棕垫,形成一个圆形碗状结构,既舒适又耐用。鸟巢的安装位置也经过精心选择,通常位于输电铁塔的非带电区段,确保鸟类活动不会影响电网安全。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这些人工鸟巢,国家电网还开发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每个鸟巢都有唯一的编号,如同“门牌号”一般,便于电力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此外,还在一些重要区域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鸟类活动情况。
显著成效:保护生态与保障供电双赢
截至2024年,该项目已在青海、四川、内蒙古等18个省份推广,累计安装人工鸟巢超过5200个。监测数据显示,人工鸟巢的成功引鸟率超过50%,已成功孵化幼鸟近4000只。
在青海三江源地区,该项目有效保护了金雕、猎隼、大鵟等猛禽资源,这些猛禽数量明显增长。在四川若尔盖湿地,通过人工鸟巢和智能监测系统的配合,不仅保护了鸟类,还降低了线路跳闸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技术创新:智能化监测提升保护效率
在江苏盐城等地,国家电网还引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电网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鸟巢位置,并调用无人机进行巡视。通过分析铁塔位置、高度、历史筑巢情况等数据,构建鸟类筑巢预测模型,实现精准防护。
生态意义: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鸟巢计划”不仅保护了鸟类,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例如,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电网通过建设零碳智慧微电网,为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该项目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教授专门介绍了这一创新实践,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积极贡献。
“生命鸟巢计划”是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电网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