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一项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
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一项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
2007年,香港学者在香港古玩市场购得一本珍贵的文革末期手刻油印本《彝族字典》,这一发现引发了港台和大陆学者共同发起的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发布了《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认定古彝文为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并建议将其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课题研究背景与过程
由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主持,联合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中国无形资产研究院、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等机构,组织两岸四地专家,三次赴贵州毕节考察调研彝族古文献保护状况。课题组围绕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与比对对象
课题组选取了全球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古文字进行比对参照,包括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国甲骨文、古玛雅文字、腓尼基文字、哈拉般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鲁里亚字母等。同时,选取香港发现的毕节《彝族字典》(1978手抄油印版)作为彝族文字样本,与世界古文字及国内4个考古区的远古文字文化符号进行比对。此外,还从上百篇专家学者论文中精选了十四篇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资料作为参照佐证。
古彝文价值评估维度
课题组从六个维度对古彝文的总体价值进行了分析评鉴:
文字的生命力——长度:支持中国彝族文字走过约10000年时间的观点已被专家学者普遍认可。原始古彝文创制和出现时间大致可推算为7000—10000年以上。
文字的影响力——宽度:古彝文足迹曾覆盖中国90%以上地区。据统计,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现了古彝文刻划符号。此外,彝文与甲骨文、八卦、玛雅历法等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表明其广泛的影响力。
文字的文化力——厚度:古彝文是少数民族古文字中文字与文献数量最多、体量最大、底蕴深厚的文字。据统计,当代出版的彝文译著本单字有8万7千余个,与汉字的单字数量相当。
文字的传承力——活度:古彝文至今仍在中国西南地区活态传承,是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双语教学和科学完整的分类体系为其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字的稳定力——定度:彝族人口众多,生息地域广泛,历史上曾建立过自己的政权,文化底蕴深厚。彝文与甲骨文等世界古文字具有同源性,形制稳定。
文字的价值力——值度:古文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记录与传播载体,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类记忆遗产。多年来,中国彝文专家、彝族文化专家、古文字专家、考古专家、历史专家和其它领域有关专家,对彝族文字、彝族文献、彝族文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发掘、整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解译了许多学术难题。
支嘎阿鲁与古彝文
支嘎阿鲁是彝族中最具广泛认同的始祖,相当于汉族人心目中的黄帝。根据《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记载,支嘎阿鲁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4000多年,他的足迹遍及今金沙江两岸的云贵川三省毗邻一带。作为彝族古代圣贤,他集王、布摩(掌握文化知识者)、天文学家、历算学家于一身。作为王,他带领人民战天斗地,治理洪水、劝勉农耕、鼓励畜牧;作为布摩,他规范彝文;作为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他观察、测量天地,定下九鲁补(九宫)、八鲁旺(彝族八卦),归类识别星座,加以命名;他观察天象、物候现象,创制彝族共同使用的历法。支嘎阿鲁的丰功伟绩,使他成为彝族人心目中的太阳。由于各地语言差异,在四川,被称为支格阿鲁、直格阿鲁等;在贵州则称为支嘎阿鲁、直括阿鲁等;在云南称为阿录、阿洛、阿罗等。
《黔西北彝族美术》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