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溯源:简阳不简单!“天府雄州”,名从何来?
成都地名溯源:简阳不简单!“天府雄州”,名从何来?
简阳,这座被誉为“天府雄州”的城市,其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秦汉时期的牛鞞县,到唐代的简州,再到现代的简阳市,这座城市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简阳地名的演变历程,展现其独特的历史魅力。
千年古县 源起牛鞞
简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禹贡》记载,简阳建置前属梁州之域。秦朝时,为蜀郡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蜀郡置犍为郡。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初置牛鞞(bēi)县,这便是简阳建置的开始。
俯瞰简阳市区(图源:简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牛鞞县初置时境域辽阔,西北起今成都东部新区和龙泉驿区、金堂县的大部分地区,东南至今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遂宁市的一部分,治所在今简阳市简城街道绛溪河北岸。
牛鞞县最初隶属于犍为郡。东晋永和年间,改属益州蜀郡管辖。刘宋时改为鞞县。南齐时置牛鞞戍,又置牛鞞县。南梁时仍置牛鞞县,分县境东南置普慈郡(今资阳市乐至县一带)。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分新都、牛鞞县地置金泉郡(今成都市金堂县一带)。截至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前,“牛鞞”之名共存世670年。
“牛鞞”之名因何而来?据《二十五史补编》收录的《汉书地理志详释》“简州”条下记载:“绵水西合湔、雒二水,南到江阳入江。从北观之,象野牛被系之状,故名绵。其上索则谓之牛鞞。”意思是说绵远河自西开始流,与湔江和石亭江合流后形成沱江,沱江再一直向南流到泸州市江阳区后汇入长江。从北边看去,沱江之水就好像从山里奔腾而下的野牛,到了简阳境内仿佛被一条皮绳拴住了,而拴牛的皮绳就叫“牛鞞”。
沱江流经简阳市区(图源:简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还有一种说法是,简阳自古以来都盛产井盐,用皮囊盛盐井中卤水以牛负之而出。负,俗话就叫作“背”,与“鞞”同音,故“牛鞞”即指用牛背卤水,因此县名叫“牛鞞”。
简州阳安 源远流长
据《简阳县志》(1995版)记载:“武康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隶东益州。郡治阳安县,即汉牛鞞县改置;又分牛鞞县境西南部置婆闰县,隶武康郡。”此时,便迎来了武康郡阳安县的建置。
关于阳安县名的由来,通常认为是境内有阳安山和阳安关的缘故。据《四川郡县志》(卷四)引《太平寰宇记》记载:“本汉牛鞞县地,属犍为郡。后魏于此立郡,改牛鞞曰阳安,以界内山为名。”又据乾隆《简州志》记载:“阳安关在州西南三里。依山以为固。古设关于此。”据现代学者考证,阳安山应当是指今简阳市赤水街道境内的走马岭或石桥街道境内的铜观山,阳安关则位于今简城街道火车站下游俗称“转湾子”的一带。
到了北周时期,撤销金泉郡,改置金泉县,并划归武康郡管辖,同时再分阳安等县地置普州(今资阳市安岳县一带)。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武康郡,所辖阳安、婆闰、金泉三县划归益州。隋仁寿三年(603年),初置简州,隶益州总管府,辖阳安、平泉(原婆闰县)、资阳三县,州治阳安。隋大业二年(606年),撤简州,所辖阳安、平泉二县还属蜀郡,资阳县复隶资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简州,辖阳安、平泉、金水(原金泉县)三县。唐太宗时,简州隶剑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简州为阳安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道为剑南道东、西川,阳安郡属剑南道西川。乾元元年(758年),改阳安郡为简州,上下隶属关系不变。五代前蜀、后唐和后蜀时,皆置简州,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宋代,置简州阳安郡,为军事州,隶成都府路,郡治阳安县,辖阳安、平泉二县。
元代,仍置简州,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至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附郭阳安县入简州,“阳安”之名共存在728年。
那么“简州”之名又是如何来的呢?据《旧唐书·地理志》“简州”条阳安县下记载:“又分阳安、平泉、资阳三县置简州。取界内赖简池为名。”《元和郡县图志》也说:“因境有赖简池为名。”关于赖简池,清乾隆《简州志》记载:“赖简山在东北五十里,下有赖简池。”清《一统志》也说:“赖山,在简州东北五十里……下有赖简池。”
而“简”字,本意为大,引申为阔,有宽大之意;“赖”字则得名于三国蜀汉简雍镇守牛鞞县,士民赖之。故所谓赖简山、赖简池,即依赖大山、大池的意思,以本地大山大池作州名,是大家都能认可的。
元代以来,简州的境域还一度有扩大。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资州资阳县划入简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成都府属灵泉县(今成都市龙泉驿区)划归简州管辖。明朝初,简州仍置,属成都府。洪武六年(1373年),简州降为县,称简县。正德八年(1513年),复升为州,同时移州治于绛溪南岸,即今简城街道。正德九年(1514年),潼川州乐至县改属简州。清初,简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辖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始建置清朝简州地方政府,隶成都府,不辖县。其中除吴(三桂)周政权(1670—1681年)占据数年外,至1911年辛亥革命,简州名称和隶属关系均无变更。“简州”之名一直沿用了1308年。
清代简州地舆全图(图源:简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天府雄州 大美简阳
1913年,简州改名简阳县,开启了简阳地名的新纪元。“简阳”这一名称的选定,既是对历史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柯昌泗所著《今县释名》中有说:“隋置简州,以赖简池为名,州治阳安县。民国二年兼取故州县为名。”由此可见,“简阳”二字是以旧州县名简州之“简”和阳安之“阳”合并而成的。
简州,寓意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简朴勤劳、坚韧不拔;阳安,则象征着这片土地始终阳光明媚、安宁祥和。简阳,就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大道至简 阳光致远”也成为当今的“简阳精神”。
到了193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行政督察区制,简阳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所资中。1950年,简阳县隶西南军政委员会川南行政公署内江专区。1952年9月,简阳县隶四川省内江专区。1959年10月,简阳县的龙泉驿区划归成都市管辖;1976年2月,简阳县的洛带区划归成都市管辖。直到1994年,“简阳县”这一名称共存在了81年。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简阳县,设立简阳市(县级),由省直辖,内江市代管。“简阳市”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2月,简阳市由新设立的资阳地区代管。2000年6月,由新设立的地级资阳市代管。2013年6月,天府国际机场选址简阳。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政府决定简阳市由成都市代管。2017年4月,简阳市海螺乡等12个乡镇交由成都高新区管理。2020年4月,简阳市养马街道等15个镇(街道)及成都高新区代为管理的区域交由成都东部新区管理。
简阳,又称“天府雄州”。但简阳历史上并没有以“雄州”为名的时代,那么“天府雄州”的美誉是从何而来呢?据民国《简阳县志》参《图书集成》、清乾隆《简州志》和清咸丰《重修简州志》记载:“乙丑年,知州邓奇琰捐俸,修盖大堂一座,二堂一座、匾曰景政堂,仪门一座,鼓楼一座、书宋人旧题‘天府雄州’四字。”由此可知,早在宋代,人们就称简州为“天府雄州”了,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直到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天府雄州——简阳》一书,作为简阳中小学的乡土教材下发,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城内以“雄州”命名的餐馆、商店和企业便逐渐增多了。
回首往昔 再看今朝
简阳的地名大多与山江池水有关,城山相映、人水共生,正是简阳这座活力与文明城市的特质,才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吟咏简州的诗篇。再看今朝,“简州八景”依旧风采不减,简阳羊肉汤驰名天下,天府国际机场畅联世界,海底捞成为世界华人餐饮企业的排头兵。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图源:简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今年是简阳撤县设市30周年,简阳正加快打造国际临港商务区、成渝制造新基地,宜业宜居幸福城、和美乡村丘区范,着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城市,创响“天府门户、空港简阳”城市品牌。
本文资料来源:成都方志,简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