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聚来客 台观四方——文昌阁
亭聚来客 台观四方——文昌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代著名建筑滕王阁
因诗人王勃的这首《滕王阁序》流芳百世。
《阿房宫赋》有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楼与阁自古以来就是建筑中的翘楚,
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所在,
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在老合肥的历史上留下来的许多楼与阁,
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
合肥的名楼与名阁见证着历史变迁,
记录了时代风云,凝固了岁月沧桑。
热爱旅游的合肥人会发现,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一座阁便是这文昌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祈福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而文昌阁中常常会供奉一尊神位,就是文昌帝君。传说他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人则认为文昌帝君就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也是我们俗称的“文曲星”,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昌阁。
当然咱们合肥也不例外,这文昌阁原就在巢湖市区的卧牛山上。据史料记载,巢湖最早的文昌阁原建在卧牛山上。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卧牛山上的文昌阁曾被军队驻扎过,并在那里圈留过军马。
卧牛山正在旧址重建文昌阁。
太平天国起义平息之后,地方文人绅士认为,被军队骚扰过的文昌阁有辱文学魁星。经过文人绅士一番商讨,文昌阁最后从卧牛山上被搬迁到了较为安静的河沿上。文昌阁为一座六角三层翘角飞檐的楼阁。楼阁基座离地有三尺高。楼阁内供奉的是文曲星塑像。楼阁四周有栏无墙。檐角边挂有风铃,只要沿河而来的风经过这里,都会给这个静如处子的文昌阁留下一阵清脆的叮当之声。哪怕是一阵微风,也不会例外,这里是当时巢城文人雅士经常相聚吟诗作对的地方。当时登顶文昌阁,不仅可以吟诗作对,还可以远眺巢湖美景。
后来,文昌阁搬到了巢湖天河商城一带,因为它是用来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地方,因此文昌阁给巢州一方百姓带来精神上的支撑。然而在巢城,它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因为当时的巢城对外交通主要是水路,而东门大街也是一处水陆码头所在地段,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巢县通往外界的要道。当时,凡是新上任的官员来巢县上任,或卸任官员离开,都要通过这处交通要道。因而,竖立在这里的文昌阁,又变成了接风和送行的地方。许多人又称此处为“接官厅”或“接官亭”。
文昌阁效果图。
巢城文昌阁临水而立,站在阁内凭栏可见一排排的桅帆从眼前缓缓驶过。然而,文昌阁因为立柱受到白蚁的吞噬而成了危楼,在1958年左右被拆,因此对于1958年以后出生的巢湖人,翘角飞檐的文昌阁可能只是老人口中的一个历史故事而已。
今年以来,卧牛山正在旧址重建文昌阁,恢复这一段巢湖的历史记忆。来到山顶,文昌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隐约可见一座六角五层、八面玲珑的阁体出现在眼前。众所周知,卧牛山本就是一座人文圣山,具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这是古人对卧牛山的赞美诗句,同时也是巢湖八景之一“牛山晚眺”的真实写照。而文昌阁的复建必将重塑这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再现“水城相融,水天一色”的美景。
这是古逍遥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是后世仿汉代建筑风格而造,
是逍遥津的最高点,也是最佳观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