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惊叹!百年“人民”病案展,见证穿越时空的医脉相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惊叹!百年“人民”病案展,见证穿越时空的医脉相承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1A01C5C0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专题展依托前辈们留下的病历档案等资料,围绕“病案统计的起源与演进、医学病案中的瑰宝、医学病案中的时代缩影”三个方面,追溯了现代医疗病案的起源与发展,展示了中国医疗管理的延续与变革,同时映射出医疗科学向前迈进的坚实步伐。

病案统计的起源与发展

1942年,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接收北京协和医院医护人员行医并进行改组,包括三级查房、住院医师培训、病历书写及管理等医疗管理制度在中央医院落地生根。作为记录患者疾病诊疗过程的重要载体——病案管理日趋规范。

1942年5月12日,中央医院病案室开始对收治入院病人整理、登记姓名索引卡片,当天收治的首位病人就被标记为“1”号病历

中央医院病案室规范管理编号为“1”的住院病历
(1942年5月12日)

病历采用全英文书写,详细记录了这名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过程。其中病历首页、住院病历、体温单、医嘱单等部分与现代病历形式十分接近。

病案室自1942年起,就开始致力于规范化管理,以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建科之初建立的住院登记簿
至今已保存了197万余次的住院记录

1942年-1956年病人出院及死亡记录,记录下这个时代特有疾病及诊疗过程,成为研究该时代流行病学及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同时病案室在建科之初就开展统计工作,对所有收治患者进行分科登记,并对病人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形成统计报表。

民国31年产科住院患者登记表
民国31年的统计报表

1958年国务院颁布“汉语拼音方案”,病案室立即进行了两项重要改革创新。第一项是把原用罗马拼音制作病人姓名索引的方法改为汉语拼音。另一项是将疾病分类与统计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疾病索引卡系统。

汉语拼音索引卡
为方便患者就诊能快速查询就诊号并调用既往病历资料,医院建立患者姓名汉语拼音索引卡(该索引卡所对应病历患者为末代皇帝溥仪)。

普外科疾病索引卡柜
从普外科的住院患者疾病索引卡柜和索引卡片可以看出,1960-1980s收治了很多结核杆菌患者,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流行病学特征。

疾病索引卡片
此外,病案室秉承着“工匠”精神,对医院的床位、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等指标进行详尽统计和“可视化”展示。

手绘医院固定床位模式图
病案室老师精心手绘的医院固定床位模式图,与百年老院的设计图遥相呼应。

中央医院设计图纸(1916年)
老师们手绘彩色二维柱状图、三维柱状图、饼图等,反映医疗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成分构成,在没有计算机作图的年代,这样精心的统计图格外清晰醒目。



1987年,人民医院开始研究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病案室参与建立病案首页信息化管理部分。

1989年,病案室正式开始应用由信息科黄锋设计的病案首页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开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实施疾病分类工作,该系统在当时处于国内同类系统中先进水平。

黄锋主任开发的病案首页管理系统

1992年,医院成立医学统计室,黄锋任主任,赵恩慧任副主任。

1997年,病案室将1980年以前建立的所有的近20万住院病案进行缩微形成胶片,珍贵的纸质病案得以永久保存。2002年1月,将20多万份病案首页中的全部ICD-9编码转换成ICD-10编码。10月,建成基于内联网的统计报表发布系统。

2001年,病案室、医学统计室、分检中心三科合并成立病案统计室,黄锋任主任。

各类病案数据存储介质

2003年1月1日,病案统计室建成并开始使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成为国内首家采用这一技术服务于医、教、研、管理工作,实现病案统计室外异地简便共享病案资料的医院。

目前,病历书写与管理进入电子信息化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病案管理发展。时代在发展,技术手段在变化,但病历始终是临床实践工作的总结,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病历规范标准和系统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日凸显。

医学病案中的瑰宝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统计室保留的病案中,有许多医学大家在医院学习、工作时手写的病历。泛黄的病历,仿佛跨越时空,让历史近在咫尺。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钟惠澜、林巧稚、吴阶平等老一辈医学专家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收治患者的病历
病历记录了患者因下腹胀痛4月余,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子宫肌瘤,林巧稚确诊为卵巢囊肿,收治入院并行单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Salpingo-oophorectomy)。

病历中文部分的记录由当时的管床医生撰写,英文部分为林巧稚亲自执笔。病历记录内容详尽、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字迹娟秀。这份79年前的病历,值得后辈医学生学习。

这份1946年的病历中,记载了一位15岁患者因左上腹肿块十余年,伴间断流鼻血、发烧入院。时任中和医院住院医师的翁心植经详细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后,考虑为戈谢病(Gaucher disease,又叫葡糖脑苷脂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戈谢病。病历文字记录下了这位医学大家缜密的临床思维。


从早期的全英文记录,到新中国初期的中英文并用,直至当下普及的电子病历系统,病历的书写形式与记录者身份虽历经变迁,但医学工作者那份坚守初心、追求严谨与真实的职业态度,始终如一。

同时,病案本身也是医学技术进步的见证者。在人民医院的病案中,我们可以挖掘印证许多医学技术的应用。

病案中的中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

1983年初,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何申戌医生与中国科学院专家合作研制E8410型体外碎石机,在1985年8月19日开始进行第一例人体试用。

从历史病案记录可以看出,一位38岁的男性因肾积水伴肾盂输尿管结石被收入院,8月2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ESWL(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并获得成功。病案,从另一角度记载了这个历史性的技术进步。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次的医学技术进步都能在病案中找到临床应用的证据。

这些病案不仅为当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促进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病案中的时代缩影

这一份份病历,就是一枚枚见证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活化石,更是一代代中国老百姓的健康记忆,不仅承载着医学信息,同时也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多年来,病案的体例格式不断地在调整,其医院名称、患者称呼、记录格式、记录载体等变化的背后,实际是医院发展、医学院变迁、社会经济变革的缩影


从建院之初,虽然病案首页中的医院名称不断变更,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久弥新。

百余载砥砺奋进,百余年春华秋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统计室的蓬勃发展,勾勒出中国医学的探索足迹,彰显北医人以精湛医术与赤诚仁心守护生命的家国担当。

追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管理制度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感悟北医精神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芒。

(本文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计划课题成果,课题名称:现代医学病案发展的资料与实物采集,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立煌)

参观须知

【观展地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淑范医学图书馆B2层

【预约讲解参观】

来源 | 北京大学现代医学博物馆筹备组、人民医院病案统计室、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统筹 | 林克文
责编 | 武慧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