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从病因到预防的全面指南
带状疱疹:从病因到预防的全面指南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皮肤疱疹。这种病毒初次感染后,会潜伏在人体的脊髓神经节内,当身体疲劳或免疫力下降时便可能发作。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带状疱疹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病因与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主要侵犯人体的背根神经节,对其破坏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大量的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引起神经节以及外周神经脱髓鞘病变,且疱疹病毒对神经造成的伤害很难自我修复,从而导致长期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从中医角度,带状疱疹被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认为是由于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临床将其分为气滞血瘀、肝经郁热、脾虚湿蕴等证。治疗不及时可致湿热火毒等病邪侵入络脉,稽留不祛,日久损伤脉络,故而疼痛持久存在。
临床症状
发疹前可有轻微的全身不适症状(轻度发热、无力、食欲下降等),之后皮肤会出现粟粒状大小的皮疹,沿着所侵及的神经呈带状分布,头面部的疱疹多只出现在人体中线的一侧,整个病程中常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疼痛,每次疼痛时间长短不定,且夜间疼痛加剧。
其中最可怕的特征是剧痛。带状疱疹虽然不致命,但是由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如刀割、火烧、电击、鞭抽,轻触皮肤即可产生。持续的剧烈疼痛引起的失眠和精神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包括麻醉性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及通过不同镇痛药作用的相加和协同,以达到充分镇痛的联合镇痛方案。
神经阻滞、神经损毁疗法:通过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来治疗疼痛,有痛点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方法。与之对应的是神经的营养与修复方法来治疗特定疼痛。
患者自控镇痛PCA(患者通过自动输注装置自我控制阿片类药物用量的镇痛方法)及心理疗法
中医治疗:诸如中药穴位贴敷(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活血祛瘀、祛风止痛、消肿止痛等)、中药熏药(辨证基础上解除疼痛)及针灸治疗等。
微创系统:常见方法有在C型臂X光机或CT设备介入引导下穿刺定位达到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目前已有的微创治疗系统及设备:臭氧精密治疗系统(医用臭氧本身即是一种无副作用的镇痛剂)、射频热凝治疗系统、微创消融术系统等,都已开发出稳定成型的设备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易感人群
- 高龄人群:50岁后发病率和后遗神经疼痛的风险逐渐升高。
-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人群: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肿瘤、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
- 有慢性传染病、感冒或感染性疾病的人,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 外伤、烧伤、放射治疗、中毒患者及某些受过精神创伤的人。
- 有系统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
- 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的人群。
预防措施
- 增强体质: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特别是在病毒高发季节。
- 增加营养: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因为免疫修复大部分是在睡眠时进行的。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受凉后免疫力可能会有一过性的下降。
- 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必须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身体状况。
另外,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在2020年时,我国批准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上市,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接种疫苗的首要人群。因为带状疱疹疾病是有复发可能的,年龄越大免疫力越低的人群复发可能性更高。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有严重过敏反应史者不宜接种。疫苗不能作为治疗带状疱疹,因此带状疱疹急性期不能接种。妊娠期和哺乳期应延迟接种。
本文原文来自四川某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