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香港生育论坛:青年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专家建议建立更友善育儿环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香港生育论坛:青年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专家建议建立更友善育儿环境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more-childrearing-friendly-environment-called-for-at-planned-parenthood-forum-jointly-held-by-fpahk-and-hku-as-study-reveals-youth-fertility-intention-further-declines

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家计会)与香港大学(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近日合办「育与不欲:再思计划生育」论坛。论坛上发布的「青少年与性研究」结果显示,青年生育意愿持续下降,理想子女数量减少,结婚年龄推迟等现象。专家建议建立更友善育儿环境,包括政策制定、辅助生殖治疗服务等。

香港面对长期低生育率的挑战,家计会的「香港家庭计划知识、态度及实行调查」(KAP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本港夫妇平均子女数目跌至0.9名的歷史新低,不过仍然有不少受访女性有生育的意愿。2020年香港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总和生育率更跌至每千名女性相对701个活产婴儿*,为全球最低生育率国家/地区之一。

多位来自学术、教育、医疗和社福界的代表与青年人出席「育与不欲:再思计划生育」论坛,从多角度探讨低生育率的根本构成,以及如何透过政策的推动以至生育意识的提升等,去应对这项挑战。论坛首先由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文鸣教授及家计会副会长张启斌医生致欢迎辞。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先生以「透过生育政策 締造有利育兒環境」为题展开演讲部分。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人口健康讲座教授、家计会荣誉顾问叶兆辉教授在题为「香港人口变化及本港青年对婚姻与生育的看法」的演讲中,发表家计会于2022年进行的每五年一度的全港性大型调查 —「青少年与性研究」(YSS)中,18-27岁青年(成功访问了592名女性及613名男性受访者) 将来婚育计划的重点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2022年,计划将来生育的青年比率,延续过去的下降趋势,较10年前下跌约9个百分点至一个新低水平,佔女性的51.1%及男性的44.8%,而不肯定将来会否生育的比率与10年前相若,佔女性的29.6%、男性的35.2%。

理想子女数目方面,香港数十年来以「二孩家庭」为理想的主流正式成为过去,由2016年佔女性的27.0%及男性的20.2%,下降至2022年佔女性的14.5%及男性的12%,首次低於以「一孩家庭」(女19.0%、男17.8%) 及无孩子(女19.3%、男20.0%) 作为理想的受访者比率,平均理想子女数目亦由2016年女性的1.3名及男性的1.4名,进一步下跌至2022年分别1名及0.9名,低於上述KAP调查中,已婚/同居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目(1.5名)。想生育的女受访者者的理想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数由2016年的28.8歲上升至2022年的30.4歲,男性則由2016年的30.9歲上升至2022年的32.7歲。受访者不想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怕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女41%、男44.1%)、「社会环境不适合孩子发展」(女39.9%、男38.8%) 、「养孩子经济负担重」(女22.1%、男36.5%)、「不喜欢孩子」(女36.4%、男34.8%) 及「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孩子的束缚」(女36.3%、男35.8%)。

在结婚意愿方面,在2022年,表示将来会结婚的受访者比率,由2011年的最低点回升约10个百分点至女性的61.4%及男性的 55.7%。其中,选择将来会「先同居后结婚」的女性和男性的比率,延续过去20年的上升趋势,由2016年分别为28.8%及37.1%,大幅激增至2022年的42.9%及42.1%。他们的理想结婚年齡中位数,延续过去10年的上升趋势,亦相应地由2016年女性的28.1歲及男性的29.6歲,进一步推遲至2022年的分别29.2歲及31.1。25.2%女性及29.8%男性表示不知道将来会否结婚或同居。将来不会或不知道会否结婚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享受单身生活的乐趣」(女46.6%、男60.1%)、「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女35.4%、男36.5%) 及「经济能力不足」(女25.5%、男32.3%),选择这几项原因的受访者比率,整体上较2016年有明显的增加。

叶教授表示,本港青年的人口比例及其婚育意愿对香港整体出生率有重要的影响。根据统计处数据,15-34岁青年人口在1990至2020年代的 30 年间持续下跌,由1991 年 的 35.3%下跌至2021 年 的 20.9%,根据人口推算至2041年将会继续下滑;从未结婚的青年的比例近10年持续处于高水平,2021年从未结婚的比例为78.9%,已婚的比例为20.0%*。这项YSS的结果亦显示未来结婚率和生育率下跌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想结婚的青年比率回升至四成半至六成,但其中大部分选择先同居后结婚,由于中国人的社会仍然倾向「婚内怀孕」,「先同居后结婚」的趨勢令結婚和生育年齡不斷推遲的情況加劇。

他指出,现今的青年重视个人自由及没有孩子束缚的生活,计划将来不生育的比率上升,整体上他们在生育方面面对的主要障碍是「怕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及「养孩子经济负担重」,但仍然有约半数想生育,以及约三成未决定。在现今香港社会的经济环境下,面对楼价和物价水平高,工时长及工资低,居住空间狭小,令不少想生育的青年夫妇担心不能给予孩子最理想的照顾及成长环境而迟疑,因此需要透过政策制定者制定和推动有效和针对性的整全的人口政策去应对,为社会缔造更友善的育儿环境,才能鼓励想生育及未决定的青年及早计划。与此同时,在迟婚和迟生育的趋势下,可以预见夫妇遇到生育困难、高龄怀孕及相关风险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最终未能达至理想子女数目的比率亦会增加,因此有需要提醒夫妇及早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本港的辅助生殖治疗服务去支援有需要的人士。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系临床教授吴鸿裕教授,以「从辅助生殖治疗的经验 探讨如何提升夫妇的生育意识」为题的演讲,为论坛首部分作结。

论坛第二部分为圆桌讨论。担任嘉宾主持的跨媒体工作者、节目主持郑萃雯小姐,作为一对孖仔的妈妈,分享了她个人有关养儿育女的观察。平等机会委员会行政总监(营运)朱崇文博士分享如何建立友善哺乳工作间,保障女性免受餵哺母乳歧視及騷擾。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副教授郭勤博士阐述了推动性别友善的环境,对生育计划的重要。亚洲家庭治疗学院项目总监高威顿先生分享他过去的辅导经验,如何协助夫妇就生育方面作知情的抉择。还有家计会性教育义工组「面不红研究社」两位青年义工陈妍志小姐及王智鋒先生,分享新一代的婚育观念、事业规划,以及如何支援年青人消除生儿育女的阻礙,例如加强育嬰及托兒服務和吸引青年留港發展並建立家庭。最後由家計會執行總監林慧翔醫生作總結。

*政府统计处人口特徵概述 (2022年)
**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