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破解骚扰电话困局,实名制治理亟待完善
多方联动破解骚扰电话困局,实名制治理亟待完善
在数字化时代,手机号码实名制本应成为守护我们通信安全的重要防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实名制全面推行的今天,骚扰电话依旧如影随形,成为困扰广大手机用户的一大顽疾。根据最新调查显示,高达91.03%的手机用户表示曾接收到骚扰电话,其中超四成用户每天因此浪费5分钟以上时间。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实名制下,为何骚扰电话仍能屡禁不止?
实名制与虚拟号码的悖论
实名制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电话用户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从而更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虚拟号码的泛滥却让这一美好愿景蒙上阴影。虚拟号码无需实名认证,成本低廉且易于获取,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首选工具。据统计,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成功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达43.7万起,但诈骗分子依然能够利用虚拟号码轻易绕过实名制的限制,继续实施诈骗活动。
骚扰电话的“七十二变”
骚扰电话的来源复杂多样,涵盖了保险、广告传销、贷款理财、教育培训、房屋中介等多个领域。其中,保险推销以50.25%的占比高居榜首,广告传销和贷款理财紧随其后。这些骚扰电话不仅数量庞大,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人工、语音自动播放,甚至有“响一声就挂断”这类诱导回拨的手段。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骚扰电话与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潜在威胁用户财产安全乃至生命安全。
技术与法律:双管齐下却仍显乏力
面对骚扰电话的泛滥,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深化垃圾信息和诈骗电话的治理工作,仅2024年上半年,就成功拦截了超过90亿次的垃圾信息,以及14.2亿次的涉诈电话和15.1亿条的涉诈短信。同时,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提供了防骚扰服务,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App进行设置。然而,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骚扰电话的形式不断翻新,技术手段难以全面覆盖;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导致执法难度大。
破解之道:多方联动共筑安全防线
要真正破解骚扰电话难题,需要政府、企业、用户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应从法律层面对骚扰电话做出准确权威解释,为治理工作提供权威的法律依据。同时,需要相关行业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严格规范各类经营者拨打营销电话的行为。
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个人信息泄露是骚扰电话泛滥的重要源头。相关行业监管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管外,还需进一步提高相关主体的违法成本,从重处罚骚扰者及受益商家。
发挥用户主观能动性:用户对骚扰电话的认知判断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偏好。基础电信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来电免打扰”服务推广和功能完善,可采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识别系统,分析网络异常通话行为,加强对骚扰电话的屏蔽。
技术创新是关键:积极探索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强化主叫号码鉴权和溯源能力、骚扰电话监测和拦截能力、骚扰电话风险提示能力等。从通话行为、语音内容、声纹三个模态,通话本身和通话人两个层次入手,提高治理的精细度、精准度。
用户自我防护意识亟待提升
除了依靠技术和法律手段,提升个人防范意识同样重要。用户应谨慎接听陌生电话,特别是对于以“00”或“+”开头的境外电话,要特别警惕。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地址等,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骚扰或诈骗。如果不确定来电是否为骚扰电话,可以先不接听,等待对方留言或发短信确认。
结语
实名制下的骚扰电话难题,折射出信息安全治理的复杂性。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法律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乎每个人生活安宁的持久战。只有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我们的通信环境更加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