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好奇心的培养探究
幼儿好奇心的培养探究
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一话题,并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建议。
最近看到一则教育案例,对笔者触动很大,深感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未被充分重视。案例是这样的:一场大雨过后,活动场地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蚯蚓。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发现它在场地上躺着, 于是一个个好奇地瞅着它,有的蹲着,有的猫着腰,有的踮起脚;一会这个用小手轻轻地触碰它,一会那个用小脚试图轻轻地踩它……正当小朋友们观察得起劲时,老师温柔的声音传过来了:“小班的宝宝,快来抓妈妈的‘尾巴’哦。”在老师的呼唤下,小朋友们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可是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孩子偷偷地跑过来关注这个“不速之客”。这时,老师走来了,对孩子们十分生气地说:“还不快来抓我的‘尾巴’! ”……在幼儿户外活动中, 常常会无意间闯进一些“不速之客”,这些“不速之客”往往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致使一些孩子表现出一些“不听话”行为,如案例中孩子偷偷去观察蚯蚓的行为。有些幼儿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不听话”行为,认为这些幼儿不遵守纪律, 于是会感到非常气愤而批评幼儿。殊不知,幼儿正是出于好奇才表现出了这种“不听话”行为。
巧用“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由于幼儿的知识贫乏, 他们还没有见过自然界的许多事物, 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 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见过的小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案例中,许多幼儿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蚯蚓,出于好奇,幼儿很想认识一下这位“不速之客”,而忘记老师正在组织进行的游戏活动,跑到蚯蚓旁去观察蚯蚓。在这位幼儿教师看来,老师不让看,不让做的事情,幼儿偏要看、偏要做,这些幼儿有些不听话。
好奇心是一切问题的源泉,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好奇心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好奇心的就是自然界中鲜活的事物。幼儿对“不速之客”进行围观,实际上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如果幼儿教师此时只是斥责幼儿,就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破坏幼儿的求知欲。幼儿教师应该正视幼儿的这种好奇、求知心理,利用这一“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幼儿教师可以讲一下蚯蚓的生活习性,如“蚯蚓生活在地下,喜欢夜间出来活动,蚯蚓的活动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此外,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下“为什么蚯蚓在雨后会爬出地面”,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下雨之后,土壤里的空气被雨水挤出来了,土壤中的空气缺少,所以蚯蚓只有爬出地面进行呼吸”。这样,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正视幼儿的“破坏行为”,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强的幼儿常会表现出一些探索行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破坏”一些东西,如把玩具汽车拆开, 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等。通常,这些“破坏行为”体现了幼儿的一种探索欲望,展现了幼儿的好奇心。把玩具飞机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飞机里面是什么样的,飞机为什么会飞? 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是想观察小金鱼在离开水时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因此,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这些“破坏行为”认为是搞破坏,应站在幼儿好奇心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这些行为,了解幼儿这些“破坏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对于幼儿这种探索性的“破坏行为”,成人应理解,并予以鼓励。
幼儿教师可以建议家长给幼儿买些可以拆装的玩具,让幼儿自己拆装,了解玩具的原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的心理,又不会带来玩具的损坏。
善待幼儿的提问,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随着幼儿的成长,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所以幼儿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幼儿问得最多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水是怎样变成冰的?”“我走,怎么星星也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由于比较忙, 就禁止幼儿提问题,或者对幼儿的提问敷衍了事。殊不知,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是喜欢提问题。
面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地问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幼儿在提问时,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倾听,因为注意倾听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把听话的幼儿称为好学生、乖孩子,这些幼儿常常会受到表扬,而不听话则往往成了坏学生、坏孩子的代名词,这些幼儿常常受到批评。因此,我们也常常这样教育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也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是坏学生。
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幼儿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学生、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在今天乃至未来社会,知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能不能不断创新知识,有没有大批创新知识的人才,已经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创造教育,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即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谈谈几点看法:
培养和爱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创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还处于”做梦“的年龄,常常会提一些奇怪的问题,出现一些异想天开的奇妙念头,天真烂漫的天性使他们的思维很少受定势的影响,思考问题不受任何束缚,他们的偶发奇想常常孕育着创造的火花,许多看似”荒唐离谱“的想法说不准还是天才般的妙想呢。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应多鼓励、多诱导,不要过分强制、过多指责,否则,就会扼杀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可能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得者朱棣文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后,记者采访他时问:“你认为,要成为一个有创见的物理学家应具哪些基本素质?”朱教授回答说:“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毅力。”由此可见,爱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他们的新意识的起点,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科学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现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的结果,这是其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数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或情境演示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形成一种氛围。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的一点是应该让幼儿自己动脑筋去想象,动手去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心向,想象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教“2的组成”时,教师先把萝卜放在小篓里,用布盖上,说:“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小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即老师说出谜语让幼儿猜:“红幺鸡,绿尾巴,一头钻在地底下。”幼儿猜出后,教师出示实物萝卜请幼儿帮老师数一数有几个萝卜,说出总数,再将两个萝卜分放在两个盘子里,强调每个盘子必须有,幼儿个个情绪高涨,都表示愿意上台操作,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幼儿轻松地掌握了“2的组成”。
培养幼儿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主动探索
质疑问难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幼儿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可塑性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幼儿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也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孩子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广泛质疑,可以是幼儿对知识的质疑,也可以是幼儿之间的互相质疑。
在求异中发展幼儿创新思维,激励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幼儿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多种答案、多种方法,敢于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如:老师在讲完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老师问小朋友:“如果你遇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做:”我没想到五六岁的孩子会说出:我会把她领回家,给她洗个澡,让她穿上我最喜欢的衣服,让她把我的零食吃个够,让妈妈给她买个新书包和我一起上学……而在传统教学中,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要求、统一的题目、统一的答案,培养的是求同思维,束缚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需要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幼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如在“认识数字6”时,让幼儿用6根小棒摆图形,教师鼓励幼儿摆出不同的图形,幼儿摆出的有房子、电视机、蝴蝶等,幼儿在摆图形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图形变了,棒的数量没变”,有利于形成“数量守恒”的概念。同时,在构思图形的时候,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培养幼儿实践和动手能力,实现其创造价值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又要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要有技术创新。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手和动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人类最好的知识来源于动作。人在手脑并用时,大脑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会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形象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维过程。如在教“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老师先发给每个幼儿一个长方体纸盒,编号为1号;再给幼儿发一个正方体纸盒,编号为2号。然后发给幼儿形状与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大小相同的红绿彩纸各六张(长方形为红色,正方形为绿色)。让幼儿数一数红、绿色各几张?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它们的形状和大小,请幼儿将红色的纸贴在1号盒上,绿色纸贴在2号盒上,然后让幼儿两两一组将贴的纸盒放在一起,按其形状特征分类,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一类叫正方体,一类叫长方体。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秘密,激发智慧的火花,进行发明创造。
总之,让幼儿主动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将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