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水调歌头》全文语译、主旨、分析
【水调歌头】苏轼《水调歌头》全文语译、主旨、分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必学篇目。本文将从原文、语译、重点文言字词注解、文章主旨、段落大意、写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对这首词进行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价值。
基本资料
项目 | 内容 |
---|---|
词牌名 | 水调歌头 |
词的类别 | 长调 |
词的片数 | 2 |
字数 | 95字 |
小序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词题 | 无 |
全文语译
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佳节,诗人畅饮至天明,大醉后写下此词,同时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是从何时开始存在的?诗人举杯向青天发问。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担心那里的琼楼玉宇过于寒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欣赏自己的影子,觉得还是人间更胜一筹。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照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眠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满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只希望亲人能够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重点文言字词注解
-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 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上的一种建筑。
- 归去:回到天上去。
-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 不胜: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 何似:哪裏比得上。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 但:只。
- 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文章主旨
作者中秋望月怀远,表达了对朝廷和弟弟苏辙(子由)的怀念之情,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段落大意
- 上片:借咏月抒发内心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
-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悲欢离合。
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 对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拟人:把酒问青天
- 夸张:我欲乘风归去
- 反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 呼告:何事长向别时圆?
抒情手法
- 借景抒情:《水调歌头》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词通过描写圆月来抒情:
- 上片:触景生情。由皎洁的圆月,想到要超脱尘俗,回到月宫,但又恐怕抵受不住那里的寒意,以此表达自己被贬的寂寞情怀及“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思想矛盾。
- 下片:缘情写景。由长夜无眠而见圆月空照,想到久别的弟弟,因而质疑月亮为何总是在人们离散的时候团圆,以此表达思念弟弟的情怀。
工作纸问答
问题一
作者对月亮偏在人不能团聚的时候才出现发出慨叹,但之后他领悟出什么道理?
这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难以避免的事,作者领悟到人生经常有悲欢离合,聚散无常,领悟到世事无完美的道理。
问题二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苏轼一生坎坷,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不过苏轼的心胸是旷达的,毫不悲观,结句完全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