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江大学科技园深度孵化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江大学科技园深度孵化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4630959_121123735

浙江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促进融通创新、构建双创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入手,结合浙江大学科技园实践案例,阐释了以“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有源头科技项目孵化,有体系未来产业培育”为内涵的深度孵化体系及典型做法,以期为现有孵化器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服务链,推进孵化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建设思路。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著名高科技产业区“硅谷”应运而生。随后,欧美各国及日韩等国也相继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在国际背景及国内科技政策改革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于1990年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知名高校陆续建立大学科技园。1999年,国家明确提出了“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并于次年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在这一时期,政策的规划和改革扩大了大学科技园的规模,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科技部和教育部于2019年联合颁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定义为以具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截至2021年,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达到141个,在地区上已覆盖除港澳台及西藏地区的所有省份,主要集中在高校资源较为丰富的江苏、北京、上海等地。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在近三十余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依然面临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乏力、创新集聚生态有待完善、产业培育功能偏弱等问题。新时期下,大学科技园如何构建有深度的孵化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2022年12月,北京市科委等部门出台《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目前已探索布局建设了首批25家标杆孵化器,在创业孵化“4.0时代”,高位引领孵化行业专业化、价值化、国际化发展。2023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以一流孵化人才为牵引,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等建设高质量孵化器,聚焦“硬科技”孵化,关注前沿技术、未来产业,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京沪两地率先引领孵化器向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尽管各有特色,但重点基本一致,体现了新时代创业孵化的方向与特征。一是孵化服务深度链接前沿创新源头,探索开展未来产业孵化;二是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孵化,大中小企业加快融通创新,协同开拓新场景;三是探索“超前孵化”新范式,硬科技孵化效能进一步提升;四是孵化器的产业创新生态枢纽作用凸显,孵化服务国际化成为重要方向。

大学科技园作为依托高校而建的孵化载体,在人才资源、技术平台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有效整合优质创新资源,聚焦未来产业硬科技领域,构建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链路,是实现标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浙江大学科技园深度孵化体系内涵及路径

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浙大科技园”)于2000年成立,是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发、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浙大科技园根植“浙江大学创新资源、浙江国资产业生态”双浙优势土壤,深度融合“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贯通“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科技创新发展全链条,围绕科创全生命周期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高技术产业加速及辐射区域发展的科创服务,致力于成为科创服务集成赋能者、科创生态系统构筑者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者。目前浙大科技园已拥有13大产业园,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至今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000多家,累计培育大学生企业8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多项,培育上市(含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

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有组织转化?浙大科技园聚焦成果转化全链条关键节点与堵点,通过知识产权持股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两大抓手,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动力不足、机制不畅等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首先,浙江大学于2023年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基于浙大科技园运营,可为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与后续孵化加速提供支持。基于该持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创业起跑期服务,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研发转化团队分配比例高达70%-85%,提升科研团队成果转化积极性。其次,浙江大学与浙大控股集团于2022年共同设立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由浙大科技园参与建设和运营,为转化成果提供资本和基金支持。同时,以专业化、区域化为导向在不同分园设立概念验证分中心,通过总中心和分中心的互动和资源与政策叠加,结合已有孵化服务体系,为孵化项目提供专业化、全链条的孵化服务。2023年概念验证中心首期征集项目95个,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领域,目前已有20项成果获得概念验证中心支持转化,第二期预计同等支持20项成果转化,且平均每项成果按5项专利测算,则当年可赋能支持200项专利成果实现转化。

有源头的科技项目孵化

科技成果及项目是科技园开展深度孵化的“种苗”,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始环节由传统“育苗”向“选种”转变,并将传统的孵化环境由“野生环境”升级为“工厂环境”,是从源头把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项目孵化成功率与效率的关键。为实现该目标,浙大科技园多渠道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成果开放聚集、要素相互联动的创新源网络。基于浙江大学知识产权持股平台,面向学校有具体意向的老师提供成果转化与配套孵化服务;基于概念验证中心主动挖掘老师科研成果转化前景,共同探索成果应用场景,培育有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此外联动浙江大学各学院与地方合作建设的高校经济平台、浙江大学各异地研究院、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基金等多渠道甄选优质项目,并为企业在不同时期提供空间、创业辅导、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投融资、国际合作等系列服务,形成完备的孵化环境。

脑机智能是浙大科技园探索源头科技成果孵化的代表领域。依托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脑机接口交叉研究团队的优势,浙大科技园联动浙大余杭脑机交叉研究院及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脑机智能概念验证中心,协同脑机领军企业打造中试基地,构建多元化的“脑机+”应用场景,正在打造一个从脑机项目引育到集群孵化的脑机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

有体系的未来产业培育

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并植根于区域产业,既是大学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也是壮大科技成果生命力的必然需求。浙大科技园以地方产业需求为牵引,与地方政府共建专业化园区,开展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并引导关联产业项目聚集,带动地方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在产业领域选择方面,依托浙江大学优势学科,聚焦“3+X”产业布局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3”即生命健康、碳中和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X”即在三大未来产业方向下的若干细分领域与交叉学科产业领域。在产业服务支撑方面,着重打造“产业研究+项目孵化+产业运营+数字平台+服务供应链”五位一体的产业培育体系,探索未来产业培育的高能级模式。在区域落地布局方面,当前以服务浙江省为主,2022年以来,先后在杭州、宁波、湖州、绍兴、嘉兴、南昌等城市设立未来产业孵化基地10个,初步形成了立足杭州、多点联动、以点带面并辐射长三角的格局,未来将逐步扩大服务半径向全国辐射。

三、深度孵化体系建设实践案例

近年来,浙大科技园在深度孵化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形成了在区域产业深度孵化的“一院一园一平台一基金”模式以及依托链主企业产业链场景的科创项目深度孵化模式等典型模式。

“一院一园一平台一基金”模式立足浙江大学及地方产业优势资源,旨在共建高能级科创载体,导入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湖州基地为例:2022年以来,湖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实施第四轮“1381”行动计划协议,共建“一院一园一平台一基金”。其中“一院”是指围绕创新链、人才链,做强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院集科技研发、人才引育、企业孵化、产业服务于一体,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智能集成装备、智能感知仪器、智能数字应用、智能产业服务等五大智能方向组建25个研究中心;“一园”即围绕产业链,打造湖州科创基地,规划总面积2万余平米;“一平台”是指围绕赋权改革,设立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管理模式;“一基金”即围绕资本链,联合多主体共设总规模2亿元的浙大湖州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投资取得的部分收益反哺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以支持其发展。目前,湖州基地持续深化该模式,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努力成为湖州地区重要的“人才蓄水池”“成果孵化器”“产业培育地”。

依托链主企业产业链场景的科创项目深度孵化模式,是基于“学科+产业”,挖掘产业未来技术及产品开发路径,反向寻找高校源头的技术、人才及项目,搭建产业孵化模式及基金加速体系,实现大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及全周期项目赋能体系的实施落地。以顺丰项目为例:2020年,与顺丰集团合作共建“浙大科技园·顺丰智慧物流创新中心”专业孵化器,围绕顺丰技术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对接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推动研发、专业孵化、专业化投资、专业化人才培养等“3+1”内容模块的深入实施,以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专业孵化平台、产业投资平台为核心目标,协同“学术界”与“产业端”,培育未来产业生态。成立近三年来,双方已在10余个领域开展合作,设立5亿元“浙大科技园·顺丰创新中心科创基金”,孵化器累计签约入孵项目40余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0余场。


浙大科技园·顺丰智慧物流创新中心“启真创新·智诚智汇”
——第三届智慧物流产业科创论坛暨科技成果转化大会

四、对孵化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启示

着眼孵化器紧密链接科技、资本并向产业纵深的未来发展方向,北京、上海已率先启动以“标杆孵化器”、“高质量孵化器”为代表的布局探索。浙大科技园以深度孵化为理念,提出以“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有源头科技项目孵化-有体系未来产业培育”为内涵的孵化体系,为正在转型中的孵化器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完善服务链,打通孵化链与产业链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其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孵化器应围绕科创转化全生命周期构建服务体系,实现优质科技项目有组织的深度转化。如通过概念验证中心衔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助力科技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联合社会优质金融资本设立专项配套基金,为不同阶段孵化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资本服务,并实现孵化器、高校院所的自我造血。其二,整合多渠道资源,深度挖掘并服务不同阶段科技成果与项目甚至探索超前孵化,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关键。孵化器应根据自身定位着力构建创新源网络,有条件的孵化器可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体,从源头培育项目。其三,孵化器应科学布局孵化产业定位,精准链接创新源供给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有组织、有源头的深度孵化,带动地方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陈哲昆, 刘琦. 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研究[J/OL].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11): 54-56.

[2]邓淑华. 硬科技创业时代 全球孵化新范式[N/OL].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23-06-26: 009.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