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喜欢上得不到的人,我注定孤独终生?
总是喜欢上得不到的人,我注定孤独终生?
前两天听姐妹给我分享最近的crush对象,说着说着就聊到了曾经喜欢过的那些人,从中学时期隔壁班的年级第一,到大学时高年级的学生会主席,无一例外都是在现实中少有交集,又优秀到让人觉得无法接近的人,我们不禁感叹:“怪不得我们谈不到恋爱,谁让我们总喜欢上那种遥不可及的人?”
生活中这样矛盾重重的情感困境时有发生,那些看似不太可能在一起的对象,却能在我们心中点燃熊熊烈火,让我们的心情在欢愉与痛苦之间摇摆不定。ta们是我们的情感焦点,却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困扰。那种心跳加速、却又伴随着无奈和失落的感觉,仿佛是一场无法自拔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们不断继续呢?
在深入分析根本原因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将这种“得不到”的情感划分为几个类别。无论这个“得不到的对象”是因为与我们距离太远而无法亲近,或者因为他们过于杰出而我们感到配不上,又或者因为外部因素而阻碍了我们与他们建立联系,虽然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我们与对方之间无法建立关系,但背后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可能性:真的“得不到”,我们认为自己“得不到”,以及我们“不敢得到”。这三种原因以不同的方式将我们困在一种只追求“得不到”的人陷阱中。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稀缺效应(Scarcity Effect)
对于真的”得不到”的人,我们的大脑似乎会对他们有种特别的偏爱,这种偏爱叫做“稀缺效应” (Scarcity Effect)。尽管这个概念最初源自消费心理学,但其适用范围远不仅限于购物场景。总的来说,人们通常会对那些看似稀缺或不可获得的事物抱有更强烈的渴望。当我们感觉某人对我们而言是不可得的时候,很可能会更容易激发出浓烈的情感,因为这种情况触发了我们对稀缺资源的渴求心理。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稀缺原则实际上是通过触发人们内心的“反抗”(Reactance)心理机制来产生作用。
例如,当父母明令禁止孩子食用某种食物时,反而会激发孩子去品尝这种食物;青春期的少年如果被禁止吸烟或饮酒,反而会引发他们对吸烟和饮酒的浓厚兴趣。西奥迪尼指出,这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任何形式的限制或束缚下生活,人们渴望自由。因此,当个体感到自己可能错过或无法获得内心渴望的东西时,他们会积极反抗,更加努力地追求。这也就有了那句话:"生活总是在别处。"
在我们被稀缺效应所左右选择浪漫对象时,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倾向于追求那些似乎难以接触的人。尽管我们被这些对象所吸引,但又因为种种因素而受到限制,感到无法轻松地建立联系,从而导致我们会觉得自己总是很难和人展开一段关系。在此之外,这样的效应也会带来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自己不光总是喜欢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对象,更是会在感情出现进展时感到矛盾。一方面觉得对方优秀,感到自己不配,一方面又在对方靠近时,情不自禁地想要逃避。这是因为,当对方靠近时,稀缺效应便会慢慢消失,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并没有改变,但情感却发生了变化,让人无所适从。
- 幻想与现实脱节
回过头看看我们曾经喜欢过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对方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优秀到无法触碰,而是我们当下的情感和对自己的偏见,给他们加了一层滤镜,使得我们认为“对方不可得“以及”自己配不上“。当幻想的对象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时,我们便有了空间来为他们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形象,从而忽视了真实的缺点和问题。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越少,想象的空间就越大,使我们觉得对方是我们的“理想伴侣”,即使现实可能并非如此。
这种过度理想化的产生可能和我们的自尊心有关。 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心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将他们心动的对象过度理想化。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较低,就会倾向于把自己倾心的对象看作是被自己强很多的、甚至是完美的;同时,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吸引力和价值,从而错误地判断自己和对方的可能性。也许我们和对方的差距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我们会过于强调他们的优点和特质,忽略了自身的价值,进而形成了一种“高攀”心态。
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我们在自我价值上存在不安全感,因此更需要通过与被认为有价值的人在一起,来验证自己的价值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被优秀的人选择就可以证明我们也是很好的人。然而生活中完美的人往往并不存在,在这种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过度理想化那些并不完美的人,来让他们满足我们自我验证的需求。
一见倾心时,一点点的理想化其实无伤大雅,反而可以为我们罩上一层浪漫的滤镜。但当我们过度理想化对方时,就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对方的注意,导致我们反向觉得对方是完美的;又因为我们把对方想得太完美,而愈发觉得对方遥不可及,觉得自己没有机会。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我们无法主动追求、甚至是靠近自己喜欢的人,也无法把握时机开展一段新的关系。
- 是“得不到”还是“不想得到”?
也许这一点听起来会有点反直觉,但事实上,我们会主动选择看起来不可能的人。因为,对于那些难以得到的人产生情感也可能是一种逃避承诺和责任的方式。喜欢上得不到的人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我们选择那些“不可能”的人,是因为我们害怕“可能性”意味着真正的亲密关系和可能伴随而来的责任。如果你的心动对象没那么的遥不可及,那么你就会面临很多可能:也许你就不得不走出舒适区去主动追求ta,去进入一段稳定的关系,去给彼此承诺,甚至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环都有可能出差错,给我们带来伤害。
因此,“得不到”成了我们的万能借口。只要没有希望,就永远不会失望;而一旦你有了期待,就要应对期待落空的风险。当我们选择迷恋一个不可能的Ta时,实际上是让自己待在了一个不会受伤的安全地带里。
随着我们一次次躲进这个安全地带,喜欢上不可能的人这件事给我们的感觉也就会越熟悉。即使爱而不得的感觉令人心酸,让我们苦恼,可我们却早已习惯这种感受,于是一次次将自己陷入这种境地。慢慢地,我们开始觉得,我就该爱上这样的人。这种机制在心理学中叫做“强迫性重复”,我们会习惯性将自己置于习惯的情境中:因为熟悉的事情,即使是熟悉的痛苦,也让我们感到安全。
当然,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单一的解释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情况。然而如果我们的确发现这样的情感机制使我们很难开展一段关系,因此而感到困扰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几个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 打破效应,直面自己的感情
我们可以先认知这个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那么你就已经意识到了稀缺效应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感情史和过去的伴侣选择来了解自己的感情需求和期望。问自己,是不是经常会迷恋那些似乎不容易得到的人,以及我们是否曾因为“不可得效应”牺牲了其他重要的判断标准,只因为对方看似不可得就不假思索地做出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种心理效应,认识到它可能导致情感选择的失衡,然后从多个角度地思考。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消除“稀缺效应”的影响,来审视自己的感情状态。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对方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感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对方突然表示好感,我们是否会愿意回应;如果对方已经是我们的伴侣,我们是否会感到幸福。通过模拟“稀缺效应”消失后的情景,我们可以更理性地评估自己对对方的感情是否真实,而非仅仅是源自一种稀缺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扩展我们的伴侣选择范围,不仅局限于那些看似稀缺或难以接触的人。给自己更多机会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可能不符合传统吸引力标准但却具备其他有价值特质的人。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我们过于依赖“稀缺性”和“不可得性”来做出判断的情况发生,从而让我们的感情选择更加多元化和理性。
- 去除滤镜,接触真实的ta
当生活中出现了让我们心动的对象时,有一种积极的策略值得我们采用:勇敢地与对方接触,以深入了解他们真实的一面,以此来避免过度理想化的陷阱。
进一步接触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种情况是,我们可能会发现对方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好,从而减少了对他们的强烈情感。这时,我们有机会及时收回自己的心意,避免在幻想中过多消耗情感,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评估对方,防止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投入过多的情感。
另一种可能是,我们发现对方虽然不完美,但仍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喜欢。甚至可能会意外地发现他们身上意料之外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因为更全面地了解了对方,了解到他们也是普通人,而不是不可触及的神秘对象,因此不会感到畏难情绪,可以更轻松地与他们互动、相处,这也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开展一段关系。
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对方,避免盲目投入情感;同时也有机会发现更多意外之喜。无论是结束还是继续,都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成熟处理。这种主动的、真实的相处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为健康和有深度的感情关系。
- 确立自我价值,“我是谁” > “我喜欢谁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理想化对方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是我们认为对方实在太完美,还是我们觉得自己太“不足够”?此时,与好朋友交流也是一个有益的途径。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好友觉得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因为周围朋友的出现一定是被我们身上的某个特质吸引过来的,所以即使我们再对自己感到不满,好友们也永远会提醒我们看见自己闪闪发光的一面。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恐惧接触对方的时候,探究自己的爱情观,是什么让我们对于主动追求别人、付出感情、做出承诺感到不安,又是什么让我们向往爱情,觉得自己在当下需要爱情。只有想清楚了自己对于感情的态度,了解了自己的习惯,才能让我们更加成熟的面对情感,不至于急于求成、过度付出,也不会过于逃避而错过一段感情。
另外,无论我们选择爱上怎样的人,或许都可以尝试着抛弃以价值来判断的眼光,将每个人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把人当作人来爱。不管喜欢上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建立关系,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判断自己价值的标准。我们的自尊和价值从来不取决于我们所吸引或交往的人的特质或社会地位,而是建立在我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感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自尊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久的自我探索和践行,但接受自己是这条道路上关键的第一步。
当我们走到情感的十字路口,常常面临选择。是坚守在“得不到”的幻想中,还是迎接现实的拥抱?无论我们选择何种道路,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愿望,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与那些触动心弦的人建立联系,去探索他们的真实面貌,可能会有惊喜,也可能有失望,但这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爱情不仅仅是关于追求一个人,而是关于与一个人建立深刻的联系,共同成长。当我们敞开心扉,真实面对爱情,不再被遥不可及的人所困扰时,我们将拥有更多机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