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中医(第24讲):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神观念
零基础学中医(第24讲):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神观念
中医理论中的精气神观念,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精气神不仅体现了人体的物质基础和功能状态,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本文将从哲学、道学和医学三个维度,深入探讨精气神的内涵与外延,帮助读者建立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认知。
一、引言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中医对人体认知的核心理念,即认识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理论核心,也是出发点。而这些理论是为了服务于维系健康而来的,其目的是落实于防病治病和养生。而要真正将理论落实于临证,去指导防病治病和养生实践,作者认为仅有这些核心理念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其它一些理念,如易学的开源、天地人合一的理念、精气神的理念、三焦辨证的概括、病候和诊法的加持、五运六气、伤寒温病杂病关于病因、病机的理论、病的方法、防病治病的原则、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历代医家对健康和疾病的不同认知,现代医学的新知,才算是比较全面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对人体的认知,应从结构、物质基础以及功能状态去认识,从有形、无形两方面去打开,是作者的观点。
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这三个角度出发、从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去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和功能状态,作一个归纳,就是解决有形无形问题,根本问题在于解决精气神问题。
二、概说
精气神,是指精、气、神。
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从微观上讲,都是由精微物质构成的,比如基本粒子。生命也是如此,生命之上便有了意识,有了人类。当人们关注形态结构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有形状态;当人们关注机能变化时所观察到的即为物质的无形状态。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波动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
神,泛指精气之活力,比如基本粒子的形态功能变化。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
广义的调神,泛指调整我们的这种生命活动自动控制动态稳定系统,使之接近更加健康的境界。所谓顺从神,即是顺从更加健康的生命活动自动控制系统。狭义的调神,即是指调节心理活动。
三、精气神的哲学意义和道学意义
哲学意义
精气神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道学意义
在内丹学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四、医学意义
精气神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
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精气神是根本,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古人对这点非常重视。
苟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三是要顺应自然,不可妄动。
总之,精气神从哲学、道家和医学这三个角度解读,侧重点有所不同,又互相联系。通过联系起 来学习,对加深对其内涵外延认识,有更积极的意义。
(一)什么是精
用现代语言来理解,所谓精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精气神学说认为:精是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物质。
精的含义 精本义是指来自父母,具有生殖繁殖的生殖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基本物质。这是狭义的精,主要藏在肾里,是肾精的主要成分,也指精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盛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而广义之精则指人体的精微物质,包括生殖之精’(藏于肾)、水谷之精(源于脾胃而充盈全身)和其它脏腑之精(藏于其它脏腑)。从精的来源来看,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别,由水谷化生而成的精微物质也可称为水谷之精,通过脏腑功能化生、贮藏和脏腑之间的精微物质也可称为脏腑之精。此外也有精来源于血之说,精血互化。
前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精的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
精气神.先天之精是秉受于父母的造化生殖之精,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断地有物质补充才能保证其精不亏,才能发挥其功能,这种物质即是后天之精。后天之晴可以化血,血可以生精。后天之精是来自饮食的营养物质,亦称水谷精微.有了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即《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千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二)、什么是气
气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的功能状态,也是物质。
气的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所以也可以说是体阴而用阳,是阴阳合一,是阴阳互根,但临证上多指功能,比如气血并称时气为功能为阳,血为物质为阴。用现代语言来作这样理解:气就是正在发挥特定功能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总括。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精气神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动静结合,动中有静,建立稳态,静中在动,建立动态,取得动态平衡。
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
(三)、什么是神
精气神用现代语言来理解,所谓神就是身体功能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和总称。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广义的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在目光、表情和动态。神有赖于形而存在,形神必须合一,达到形神俱的要求。正常时谓之得神(有神),病态时为失神(无神)。无神包括神气不足、假神和神志不清。
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
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
(四)、精气神关系
精气神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
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五)精气神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生命起源于精气,生命的存在有赖于气血津液,也由先天之精所决定,后天之精去维系,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为神。精气神与气血津液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命旺盛的标志是得神,健康的标志是精气神呈现出形与神俱,气血津液充盈,终结的标志是亡神,而导致亡神可以是精绝、气脱、血脱和津脱。
五、小结
对于精气神,要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才能理解并应用于临证,在临证中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从哲学、道家、医学(包括中西医)角度去解读精气神,当然重点是从中医角度。
百科常识分享:神的释义
神的释义
字典释义:1、传说中的天神、各类鬼神;2、高深莫测的、奥妙无比的;3、精神、精力、注意力;4、显示内心活动的表情。
详细释义:
名词
1、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古人认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2、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3、泛指神灵
4、精神
5、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6、神韵、韵味
7、表情、神色
8、肖像
9、姓
形容词
1、神奇、神异
2、灵验
3、(方):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