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空气里的水汽和氮气合成氨,你知道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空气里的水汽和氮气合成氨,你知道吗?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m0_68961828/article/details/144555530

氨作为一种关键的化学物质,在全球的能源运输、化肥生产以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等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氨合成方法,该方法通过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氮气合成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

研究背景

氨的重要性及传统合成方法

氨(NH₃)是全球第二大生产化学品,每年产量高达1.83亿吨。它的主要用途包括能源运输、化肥生产和精细化学品合成等。目前,工业上合成氨主要采用Haber-Bosch工艺。该工艺以甲烷(CH₄)作为氢源,在高温(350°-450°C)和高压(150-200bar)的条件下,利用铁基催化剂打破氮氮(N≡N)三键来实现氨的合成。

传统方法的弊端及新探索方向

然而,Haber-Bosch工艺存在诸多问题。它消耗大量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以上,同时消耗5%的天然气,并且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寻找更环保、可持续的氨合成方法迫在眉睫。近年来,电化学催化作为一种替代方法受到关注,它能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但常涉及稀有金属。而水作为氢载体具有优势,微米级水滴的独特性质为氨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实验方法

现场氨生产装置设计

一种现场氨生产装置。该装置由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 催化网:它能增强氮气和水微滴(可能是水蒸气或雾)向氨的转化。
  • 吸水泵:吸入环境空气,保证氮气和水蒸气或水微滴持续接触催化表面,这是接触起电进而驱动氨合成的关键。
  • 冷却系统: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以便收集,使氨水溶液与空气和水蒸气分离。
  • 沸石吸收剂:放置在收集漏斗内,用于吸收氨以浓缩。
  • 便携式电源:为系统运行提供能量支持。

检测方法

为验证氨的产生,采用了多种检测方法。

  • 质谱(MS)检测:之前通过在线喷雾结合MS监测,此次为消除假象信号,将样品溶液离线收集后用MS分析。在无催化剂或通过CuO泡沫的控制实验中,质谱显示特定离子信号。而通过Fe₃O₄-Nafion@CuO网喷雾水微滴的样品,在m/z36(对应[NH₄OH + H]⁺)处信号强度显著增强。
  • 同位素标记氮的在线MS测试:用同位素标记的氮(15N₂)替代压缩氮气作为雾化气体,加入丙酮捕获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产生的氨几乎全是15NH₃,确认氨中氮原子来自水滴周围的N₂。
  • 光谱检测:通过紫外-可见(UV-Vis)和拉曼光谱检测氨,同时用吲哚酚蓝比色法测试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的样品溶液。结果显示有催化剂的样品溶液颜色变化符合氨的特征,且UV-Vis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峰值与氨标准相符。

催化剂优化

研究不同比例的Fe₃O₄和Nafion对氨生产的影响。改变Fe₃O₄的量(0mg-8mg等)和Nafion的量(0%-5%等不同比例),制备60种配方。通过实验发现,0.7wt%Nafion与6mg Fe₃O₄的比例使氨产量最高。同时,用皮安表测量空气/水微滴通过催化剂网产生的电流,发现适度电流是最佳驱动力,还验证了不同外部电位对催化剂网的影响,确定-0.1V的负电位可达到最佳氨产量。

微滴和催化剂网孔径的影响

微滴大小和催化剂网孔径组合影响氨生产。当喷嘴喷雾器产生30-50μm微滴时,比较不同孔径(50、100、200和400μm)的催化剂网。结果显示,当微滴平均尺寸为30μm时,平均孔径为100μm的催化剂网氨产量最高;当微滴平均尺寸为50μm时,平均孔径为150μm的催化剂网浓度最佳。这是因为孔径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气体和水滴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接触起电和氨的生成。

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影响氨生产。

  • 湿度和风速:相对湿度从30%增加到90%,催化剂网上电流密度从1.2增加到14.4μA/cm²(展示湿度和风速对电流密度影响的热图)。高湿度虽增加电流密度,但不一定增加氨产量,高湿度和低温(如海边或湖边)会使水蒸气凝结成大水滴,不利于氨生产。风速主要影响微滴线速度和每秒通过催化剂网的微滴数量,影响相对较小。
  • 盐分和pH值:水中盐分增加会提高催化剂表面电流密度,因为盐是电解质,可提高导电性。水的pH值在微酸性(pH5-6)条件下更有利于氨生产。

现场氨制备和放大生产

现场氨制备:在旧金山湾区9个不同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用预冷载玻片收集冷凝水蒸气作为对照,其氨含量基线为16.9±2.3μM。扣除基线值后,现场生产的氨浓度范围在25-120μM之间。

放大生产:开发喷雾-再循环系统用于连续生产氨,研究不同水源(海水、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去离子水可产生最高浓度(140μM),自来水为100μM,海水扣除基线后1小时内约有45μM氨产生。2小时后氨生成速率减慢,通过在反应室底部引入沸石吸收剂,无沸石时产生50μM氨,含沸石的再循环系统可吸收80%以上氨,用1mMHCl洗脱后,氨浓度可达1.4mM。

研究结论

方法优势

这种合成氨的新方法具有显著优势。与传统Haber-Bosch工艺相比,它的原料更环保。氮来自空气,免费;氢来自水,清洁;能量来自水和催化剂的接触起电,绿色。对于现场装置,外部能量来自风能和除湿器收集水蒸气;对于放大装置,外部能量来自电动隔膜泵循环水并喷成微滴。在脱碳和分散化方面具有优势,对环境和用户友好。

氨产量及应用

该研究在氮固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现场合成氨浓度最高可达120μM,这对一些植物/幼苗是足够的肥料。使用沸石过滤器可将浓度提高到毫摩尔水平。通过将按需制备过程集成到灌溉中,氨可生产出来立即使用,节省肥料运输成本,且无额外水电费用。

未来展望

便携式现场装置是创建高效系统的关键一步,虽目前较原始,但有发展潜力。通过工程改进,现场和实验室的氨产量有望大幅提高。这种本地化、可持续的绿色氨生产方法若进一步发展,将减少对大规模工业设施的依赖,降低运输成本和排放,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Xiaowei Song et al. Onsite ammonia synthesis from water vapor and nitrogen in the air. Sci. Adv.10, eads4443(202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