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第一阶段:何应钦与蒋介石截然不同的首秀
北伐战争第一阶段:何应钦与蒋介石截然不同的首秀
第三十九章:走向覆亡的北洋(十四)——走向落幕(7)
1926年9月在南昌城的失利,使得北伐军右路七个师中的三个受到了重创,这令江西前线的形势一下变得危急。
孙传芳在夺回南昌后信心倍增,因此想要趁热打铁,他联系吴佩孚以解武昌之围拉拢吴佩孚跟自己联手,除此以外他还积极联络湖北其它的北洋小军阀。孙传芳计划兵分三路对北伐军发起反扑,幻想着借此机会一举平定南方。
一时之间长江流域的北洋军在孙传芳的组织下,一起向着北伐军发起了攻势。
而蒋介石这个孙传芳的假校友也对失去南昌城耿耿于怀,于是他也调动北伐军的各路人马云集江西,誓要再夺南昌城一雪前耻。
两家人马就这么在江西狭路相逢,北伐战争鹿死谁手,无疑是江西定成败了。
桂军力挽狂澜
北伐军尽管遭遇了南昌失利,但是苏联顾问们依旧制定了进攻的作战计划。鉴于兵力不足,所以并未全线进攻而是采取了‘南攻北守’的战略,因此北伐军与孙传芳的各部在南浔路一线迎头相撞,随即展开了激战。
别看孙传芳此时似乎声势十分煊赫,可他之前能在南昌击败程潜的第六军其实是凭借的火力优势,靠炮火猛烈才碾压了没有火炮的第六军。因此双方在南浔路一线的激战,才是真刀真枪硬碰硬的战斗。
随着战斗的白热化,孙传芳扩张太快,其部向心力差、凝聚力差,难以打硬仗的缺点便暴露了出来。
孙传芳这个人十分地滑头,眼看战局向着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发展,于是他在战局尚未明朗前便玩起了谈判的伎俩。
当时江浙等地的商界人士在余新龙等领头下,通电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国民会议’的倡议。
孙洪伊
孙传芳借机给当时的著名政治家、广州国民政府的华北宣抚使孙洪伊去信,在给孙洪伊的信中,孙传芳避而不谈自己主动出兵进攻北伐军挑起战事的责任,反而将挑起战事的责任转嫁到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头上。信中孙传芳重提之前与广州国民政府达成的反奉联盟的事情,借此希望孙洪伊出面调停争端两家重修旧好。
然而同时孙传芳命令自己的部队沿江西上向湖北逼近,并调集卢香亭、严景宗、陈调元三部向德安运动,试图围歼远道而来立足未稳的第七军。
有意思的是蒋介石对此似乎还颇为认同,因此他在10月1日给余新龙等人的回电中,表达了对召开国民会议的支持。蒋介石为何会如此表现,至今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认为蒋介石是中了孙传芳的缓兵之计。码字的认为他这么做,至少是有向东南这些商界大佬们示好的意图。
蒋介石早年曾经在上海搞过一段时间的证券投机,他对东南地区这些金融商业大佬的实力认知,比一般的军阀肯定要深不少。
而蒋介石发电的10月1日是一个江西战场上重要的分水岭,由于其后北伐军连连大败孙传芳部进展顺利,所以国民会议这档子事也就没人再提起了。
10月2日,在高安、新建方向,朱培德的第三军大败孙军的第二方面军司令郑俊彦所部。郑俊彦亲辖的师以及协同作战的彭德铃、杨庞和两个混成旅,都被第三军所重创。尤其是万寿宫之战,郑俊彦的司令部被第三军一举端掉,司令部高参等百余司令部人员全成为了北伐军的俘虏。
而随着吴佩孚主力被打垮,桂军第七军这个北伐军中兵力最多的军也从湖北战场上解放了出来,随即东进增援江西前线,第七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前线态势。
驰援而来的第七军加入战团后发动迅猛攻势,这是孙军以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一下就把孙军给打懵了。
第七军连克箬溪、德安,给孙军的南浔路防线来了一个中心开花。在第七军的猛烈攻势下,孙传芳的嫡系第四师、浙江督军卢香亭的第二师、以及卢香亭弟弟卢俊义的部队都几乎全军覆没。孙军的第三方面军第二军副司令官兼浙军第四师师长谢鸿勋被击成重伤,于10月14日死于上海公济医院。
第七军的大胜彻底改变了江西的战局,北伐军各路士气大振纷纷向孙部发起了反攻。
此时北伐军虽然在战场上连连胜利,但是各部都已经十分疲惫,因此战场上呈现出了胶着的态势。
此时孙部的第五方面军陈调元部已然在箬溪北30里的王家铺集结,严重威胁到了第七军的侧后,因此第七军全军折返箬溪准备与陈调元部一决雌雄。
战斗从12日开始,但是到了13日中午第七军依旧未能撕开敌军的防线。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不愿意就这么停止进攻,于是集结精锐对敌防御阵地中部展开猛攻,希望在此撕开突破口向两翼扩展彻底击溃敌军。战斗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时,第七军虽然摧毁了敌军的中路和左翼防线,但是却被敌军的右翼防线所阻迟迟不能打开局面。
恰在此时第一军第一师的两个团援兵来到,在这支生力军的配合下,第七军终于彻底粉碎了陈调元部在王家铺的防线,陈调元部全军溃退。
王家铺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孙传芳反攻作战彻底失败,北伐军就此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黄埔学生军也终于以此战的胜利洗刷了之前兵败南昌的耻辱。
箬溪、德安、王家铺三战三胜,是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最为精彩的演出,三战全胜一扫了之前北伐军兵败南昌的阴霾,奠定了北伐军的胜局。
不过此三仗第七军也损失惨重,伤亡高达4000余人,占到了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以上。一般部队都是战斗兵员和后勤兵员各半,这意味着第七军的战斗兵员损失了高达一半,可见桂军在北伐作战中几乎没有什么保留。
第四军和第七军两军在北伐军各部中表现最为抢眼,这和他们全心全意全力投入作战心无旁骛是互为因果的。
何应钦的成名作
10月13日注定是北伐军的大吉日。
由于进入十月后孙部在江西连连失利,因此孙传芳连电催促福建督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周荫人进攻广东以减轻自己的当面压力。
周荫人调动了两万余人集结到闽粤边界,他当面的国民革命军只有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指挥的第一军三个师约7000余人的兵力,双方的兵力为3:1。但是闽军战斗力不高且内部矛盾重重,于是何应钦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
周荫人
在获悉9月5日周荫人已经抵达永定(今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并在那里建立司令部和兵站的情报后,9月8日何应钦指挥第一军第三师向永定发起了突击。
周荫人以为自己兵力明显占优,国民革命军绝对不敢主动进攻,因此在永定的戒备十分松懈。所以当第三军突然杀到面前时,永定的闽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乱作一团。就这样,闽军的司令部和兵站都被一举端掉了。
同日前线的闽军第三师在其第五旅旅长曹万顺的率领下起义转投国民革命军,闽粤前线的形势转眼间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势对国民革命军非常有利。
此时闽粤前线闽军还有威胁的就是闽军第十二师刘俊部,该部驻扎于松口(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下辖镇),于是何应钦迅速调集各部向松口聚集围歼闽军第十二师。
10月13日,国民革命军各部在松口围歼闽军第十二师,击毙其师长刘俊,俘虏了其部旅长李宝珩【héng】以下近6000人,基本全歼了闽军第十二师。
永定、松口之战是何应钦的成名作,也是北伐军运动战的巅峰之作,这两仗说明早期的国军是能打运动战的,而且还能打得很漂亮。但是其后的国军却越活越回去了,在解放战争中更是被人民军队的运动战单方面的血虐。
松口之战后,国民革命军开辟了从福建北上的北伐战场,而北洋军在福建的头目周荫人已经被打怕了,再也不敢与国民革命军交战,于是便命令自己的残部退往浙江。
其后在福建的北洋军要么向北溃退,要么向广州国民政府投诚,而常年被北洋军阀欺压的福建人民纷纷起来支援北伐军的作战,这使得用闽作战的北伐军几无后勤之忧,北伐军几乎是兵不血刃的便拿下了福建全省。
到12月底时,福建全省基本都被国民革命军控制。
老蒋再次在南昌城吃瘪
与福建砍瓜切菜一边倒的局面不同,孙部主力集结的江西战况依旧有所反复,而这责任是由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造成的。
蒋介石急于挽回他的黄埔军在第一次南昌之战中丢掉的面子,于是将自己第一军第二师从湖北调来,会同第二军和第三军发动了二打南昌。
战役于9月5日打响,起先进展还算顺利,9日时北伐军已经将孙部逼入了南昌城内,但是由于南昌周围各地的孙部都撤入了南昌城里,因此南昌城内的北洋军高达6000人以上。
为了阻止北伐军攻城,孙部在城外街区到处纵火,凶猛的大火将包括滕王阁在内的城外建筑尽数烧毁。由于城外成为了一片白地,攻城的北伐军因此缺乏掩护,在守军猛烈的火力下伤亡惨重。而南昌城坚固的城墙也令北伐军束手无策,攻城作战全都以失败告终。
见状坐镇北伐军司令部参与指挥全军的白崇禧反对继续再攻城,而蒋介石求胜心切坚持攻城,并下达了第二师六团10月12日夜趁黑攻城的命令。为此老蒋还亲自到了六团的集结阵地鼓舞士气和督战,所以二打南昌算是老蒋自北伐以来第一次真正上前线。
然而北伐军的进攻却保密不佳被守城的孙部获悉,于是夜里守军派出敢死队主动向黑暗中还在做进攻准备的北伐军发起进攻。北伐军遭此突然打击,兼之黑暗中难以分清敌我,因此全军很快大乱。
所幸白崇禧此前在赣江上架起了两座浮桥,因此北伐军全军才得以在一片混乱中退到赣江西岸休整,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是北伐军二打南昌已经就此失利。
对于这场失利,老蒋难得的在日记中没有诿过于人,直言是自己的失误,还说什么自己应该自杀谢罪,可说了不做那跟没说有啥区别。
也难怪何应钦后来对老蒋面服心不服呢,他的首秀是两次机动作战打垮了福建的北洋军,而老蒋却在南昌城下两次吃瘪。(有意思,码字的想找只有何应钦与蒋介石两人的合照,居然没能找到。)
两次兵败南昌,将老蒋这假日本士官生的画皮扒得是干干净净。
果然啊,正规军校生就是比没上过军校的在指挥作战上更有水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