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仙气飘飘”的配乐,竟然源自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哪吒2》“仙气飘飘”的配乐,竟然源自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即《哪吒2》)近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跃居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名,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独具东方美学的视听盛宴。其中,影片中"仙气飘飘"的配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它源自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一开嗓就是仙气飘飘!”
“太好听了,歌里有万物生长的力量。”
“声音瞬间把人拉入神奇幻境,绝了!”
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即《哪吒2》)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已经跃居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名,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独具东方美学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更在于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以“千年非遗之声”为配乐注入了不朽灵魂。
当银幕上的五彩宝莲缓缓绽放,花瓣如星辰般洒落,一阵空灵的和声自天际倾泻而下——那不是仙界的编钟,亦非神兽的嘶鸣,而是来自武陵山深处的侗族大歌。
这如雾如岚的声浪,裹挟着山泉的清澈与林风的自由,织就了一片“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音域,令观影者“如听仙乐耳暂明”。
侗族大歌与《哪吒2》的奇幻共振
《哪吒2》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导演在创作之初便定下基调:音乐必须融入东方元素。如何将东方韵味与管弦乐巧妙结合,成为电影音乐创作者杨芮面临的核心挑战。
在宝莲盛开的场景中,杨芮希望通过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神圣与庄严的氛围。他翻遍国外合唱团视频,却始终找不到那份原始的野性生命力;他尝试过童声合唱,但稚嫩的声线难以承载宝莲的高洁意象。
直到他踏入贵州深山,遇见"舞乐蝉歌乐团"的侗族姑娘们——当第一声吟唱响起时,他便知道,一切都对了。
侗族大歌,这一源自武陵山片区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成为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歌唱艺术(2009年)。它无需乐器,仅凭人声的交错层叠,便能勾勒云雾流动、山泉叮咚,是大地最原始的和弦。
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如同山林中的波浪,符合龙宫场景所需的自然神性;哪吒的叛逆与成长,也与侗族大歌中流淌的自然生命力不谋而合。
正如杨芮所言:“侗族大歌源于生活,源于自然,能够模拟高山流水、虫鸣鸟叫等自然声音。它的音色明亮却不刺耳,内敛而抓耳,这种原生态的风格与五彩宝莲自然又神秘的气质完美契合。”
去武陵山片区,寻一缕侗族天籁
侗族大歌是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天籁之音”。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对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研究》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深入剖析了侗族大歌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征,还为我们揭示了它与自然、历史、族群之间的深刻联系。
李京键 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武陵山片区民族传承的多声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源流、题材、表演形态、艺术特征、社会功能、价值、传承与发展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本书指出,多声民歌是联结武陵山片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等深刻认知。本书将知识性、学术性、应用性有机融为一体,选取的原始材料丰富、涵盖面广,既具理论深度又有实用价值。
要理解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首先要走进它的发源地——武陵山片区。这片位于湘、黔、鄂、渝交界之地的广袤山区,占地面积达17.8万平方千米,是云贵高原云雾山分支的东延部分。
武陵山片区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白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
侗族依山傍水居住,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头村尾树木参天。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鼓楼既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侗族音乐文化是侗家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在侗家人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侗族鼓楼大歌
侗族多声部民歌最重要的部分是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民歌表演形态多用在逢年过节和接待外来贵客之时,多在侗寨鼓楼、堂屋、屋前小坪演唱。按歌词内容和演唱形式划分,侗族大歌可分为:鼓楼大歌(“嘎老”)、声音大歌(“嘎所”)、叙事大歌(“嘎窘”“嘎节卜”)、儿童大歌(“嘎腊温”)、侗戏大歌、混声大歌(“嘎克姆所”“嘎世尼所”)等。
侗族多声民歌的主旋律是低声部,高声部则由低声部派生出来。在对唱中高声部由歌手尽兴发挥,低声部歌手持续发声轮流换气,使歌唱声音连续不断,侗家歌师这样解释这种唱法:歌唱中的低声部声音要保持持续不断,如山间的潺潺流水,高声部声音是模仿林中的蝉虫鸟叫之声。
由此,创作者在配乐时根据侗族大歌的声腔特征,对传统唱法进行了调整。例如,在敖润这一角色的配乐中,为了更好地贴合其“心机深重”的性格特点,要求演唱者在真假声之间不断转换,音高也需要频繁变化,从低音攀升至高音区再回落。
这种演唱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也为角色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
热血哪吒与侗族大歌碰撞产生的震撼力量,在《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研究》一书中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肌理。书中收录的多首原生态谱例,是山民与自然的对答录,他们的歌声从不为证明什么,只为在月夜鼓楼下,让灵魂与群山共振。
半坡村岩饭节侗族大歌
如今,侗族大歌借电影之翼飞向都市,而《武陵山片区多声民歌研究》正为这份“仙气”写下注解。若你曾被银幕上的天籁摄住心魄,不妨翻开此书,让文字携你坠入武陵山的云雾深处。
那里,每一首歌都是一条隐形的路,通往未被现代性驯服的野性山河,通往一个民族用声音筑就的永恒桃源。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