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中的科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系列课程详解
“脚印中的科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系列课程详解
“脚印中的科学”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系列课程中的一环,主要内容是向大家介绍恐龙足迹化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丰富学生的学识,引发学生对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兴趣;通过对真实恐龙足迹拓片进行测量,了解古生物学家的一部分日常工作;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甚至参与科学研究的道路。
课程步骤
第1部分:导入
在本课程中,首先通过日常能够见到的动物脚印照片,引出脚印的概念,并辅以一两个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然后选取《侏罗纪世纪》电影中恐龙追赶主角等人的视频片段,借助影片中紧张追逐的镜头,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1种交通工具从恐龙口中逃生,你会选择什么?并说出选择的理由。虽然问题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但是通过这一问题,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教师顺利引出恐龙足迹化石的相关知识和下一个课程环节。
第2部分: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教育活动的重点部分。要注意确保课程活动与课程主题、知识点的相关性,并且不要为了相关知识点生拉硬套,否则不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在本课程中,涉及到了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过程、恐龙足迹化石与骨骼化石的区别、实地测量恐龙足迹相关数据等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活动设计如下。
模拟脚印化石 用橡皮泥和石膏粉制作手印模型,模拟恐龙足迹形成过程中的各阶段特点。首先,让学生在橡皮泥上留下自己的手印,模拟恐龙在远古时期留下的脚印。
其次,学生在橡皮泥周围加上围边,制成手印模具,模拟恐龙足迹被阳光烤干变硬形成天然模具的过程。
再次,让学生调好石膏浆,倒入模具中,模拟自然界当中各类填充物将恐龙足迹掩埋的过程。
最后,待石膏完全定型后,取出手印模型,模拟地层的石化过程。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手环节,将恐龙足迹化石形成过程融入其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及理解。
辨别足迹和骨骼化石 足迹化石与骨骼化石的区别环节采用了真实的化石标本,学生通过对比化石标本,在教师给予的提示及引导过程中,仔细观察化石表面纹理和光泽,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学生会发现,骨骼化石上有骨纹,颜色也会与周围的岩石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它是由古生物遗体形成的化石。与之相比,脚印化石较粗糙,因为它是由泥沙等填充物形成的。最后教师指出,脚印化石是古生物活着的时候留下的,反映了此生物的生活信息,而骨骼化石是死亡后留下的,反映的是死亡时的信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个环节是比较有难度的,虽然学生对真实标本兴趣盎然,但每当我询问学生有没有看出二者之间区别时,绝大多数学生要么笑而不语,要么支支吾吾,这种现象尤其在入校教育时尤其严重。许多学生怕说错不敢开口或害羞不愿开口。在总结分析发言阶段,教师应多加引导,只要有学生开始发言,气氛会逐渐活跃起来。
测量脚印化石 恐龙足迹的实地测量是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参与度很高。将课堂上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转移到实际场景中进行讲授,对于学生来说会显得比较新颖,有利于记忆。同时,在实际场景中,也方便教师教导学生测量的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记录数据等。
在测量恐龙足迹过程中还有1个环节很受学生欢迎,就是通过真实的足迹拓片让学生模拟恐龙行走。从足迹拓片上能够很容易地区分出这种恐龙是用两足行走,还是用四足行走。不过要模拟其行走过程却并不简单。两足行走的恐龙留下的脚印跟人类是一样的,1只左脚1只右脚,很好模拟。但是四足恐龙在行走的过程中每次只移动1条腿,其他3条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身体,后移动的脚会回踩在前脚留下的足迹上,最终地面只留下2行脚印。学生如果不得要领,会重心不稳,走起来很累。
本课程中,专门预留了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行走,以及根据脚印形态推断千万年前这些恐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涉及古环境复原、骨骼运动等不同学科,告诉学生每一门科学都不是单独的,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走上不同的科学道路。
总 结
“脚印中的科学”课程曾在博物馆及多个学校开展了很多次,学生及教师普遍反映较好。该课程将动手环节与知识点相融合,通过活动的步骤,代替知识点的讲授;通过玩中学,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在实际测量及模拟行走过程中,运用课程学到的知识点,推断恐龙是如何生活的;通过运用学到的知识点,对一些现象进行推断,使内心获得成就感,做到学中玩。
“脚印中的科学”课程知识点选择较为新颖。恐龙主题是热门主题,很多校外教育机构都举办过相关活动。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电影、纪录片也很丰富,所以在选择课程主题时,避开了大家熟知的部分,而聚焦在大家平时不太关注的足迹部分,让人耳目一新,有想参与其中的欲望。在课程当中使用大量的真实科研照片、化石标本及真实的恐龙足迹化石拓片,让学生接触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东西,揭开博物馆展品的神秘面纱。
本文原载于《中国科技教育》2018年第10期“专题”栏目,作者糜嘉琛,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