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理检查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关于病理检查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其准确性可达95%以上。然而,由于专业性强,大多数非医务人员并不太了解或不够重视。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病理检查的重要性、具体流程以及如何解读病理报告。
为什么要做病理检查?
90%的人都不知道,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诊疗的需要,病理诊断的重要性逐渐被广大医务人员认识,但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诊查手段,大多数非医务人员并不太了解或不够重视,并因此放弃病理检查的机会。
什么是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主要是用于检查机体器官、组织或者细胞中的病理改变的病理形态学方法,采用钳取、穿刺、搔刮、局部切除等方法,从患者体内获取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制成病理切片,然后由病理诊断医师在显微镜下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例如诊断为良性或恶性肿瘤、或是炎症、或是其它疾病等等),由于其诊断准确性可达95%以上,能客观反应疾病的真实情况,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未做病理检查,耽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严重影响进一步的治疗;如未能及时进行扩大切除或进一步的放化疗等,患者预后就会很不好,病人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举个例子,一位乳腺癌患者,发现右侧乳腺包块1个月,到医院之后行了乳腺肿块切除手术,手术医生建议做病理检查,但该患者没有做病理检查,一年之后患者腋窝长出大的淋巴结,去医院复查,才知一年之前切除的肿块是恶性的,患者的乳腺癌也从早期没有转移变成了现在的有转移。
因此病理医生建议,无论是什么疾病,只要能做病理检查的就一定要做这项检查。
为什么一定要做病理检查?
- 病理检查可以及时准确的对患者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并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 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以为患者手术时明确病变性质,发出病理诊断报告,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治疗方案。
- 采用一些新的病理检查方法,能够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简而言之:临床医生的工作是从患者身上取下病灶组织,而病理检查就是分析病变性质。
目前常用的病理检查办法有?
- 常规病理组织学切片;
- 术中冰冻组织学切片;
- 针吸及脱落细胞学检查;
- 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疑难病理切片会诊
- 流式细胞学、分子检查等等
病理检查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① 标本接收和固定:医生从人体取出的组织统称标本,取出的标本会放入盛有固定液的容器中,使标本充分固定,防止组织内部自溶,然后经专人或者患者本人送至病理科,并进行登记、编号。
② 标本取材和制片:取材医生从组织中将病变部位切取成规定大小的组织块,放入专门的包埋盒里完成包埋和脱水处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组织处理,技术人员将蜡块切成组织白片进行染色制片,完成病理切片的制作。
③ 病理诊断: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阅片,得出最终诊断。通常先由初诊医生阅片,复诊医生进行审核。如遇疑难病例还需科内高级职称医师主持科内会诊及讨论。根据诊断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标本还会被安排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或分子病理检测。
常规开展的项目
① 细胞学检查:主要通过组织器官表面自然脱落,或者细针穿刺获得的组织细胞,制成切片或刷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明确病变性质。
例如,宫颈刷片可以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甲状腺肿块穿刺可以明确是否是甲状腺癌。
② 组织学病理检查: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下来的组织,将其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给予明确的疾病诊断。
例如,切除皮肤表面的痣、子宫内的子宫内膜息肉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组织病理检查。
③ 免疫组化检查: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组织和细胞内的特定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检测,从而辅助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判断肿瘤原发、转移、肿瘤分类、指导肿瘤治疗及判断肿瘤预后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诊断出肺癌,并不一定就是肺本身原发的癌症,也可能是其它器官转移而来,因此必须加做免疫组化,明确原发部位;从而进一步指导诊疗。
如何读懂病理报告单?
组织学病理报告书写要求规范、严格,内容严谨,主要供临床医师做为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疾病的依据,非医师人员一般难以完全理解病理诊断报告内容。
其内容一般与送检标本有直接关系,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较为复杂,包括“送检组织是什么疾病”。
如果是恶性的话,还要报告疾病的组织学类型如“肉瘤、淋巴瘤、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等等。肿物大小,对肿瘤进行分级如“Ⅰ级、Ⅱ级、Ⅲ级”等,肿瘤侵犯到什么深度以及周边器官、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切缘有没有残留肿瘤等。
温馨提示
疾病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不少患者拿到病理检查报告后,自我解读认为问题不大,没有必要再找医生解读,这可能会耽误治疗哦!
取得病理报告后,切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过度解读。应交给专业的医生来帮助解读,以保证后续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