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张学良为何最后选择支持蒋介石?
中原大战,张学良为何最后选择支持蒋介石?
1930年9月18日,在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张学良宣布支持蒋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并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中原大战的走向,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那么,张学良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蒋介石?
张学良的这一决定,发生在1930年9月18日,距离九一八事变整整一年前。在此之前,张学良一直保持中立,在中央军和地方军之间左右摇摆。甚至就在一年前,蒋介石刚在中东路事件上,狠狠的坑了张学良一把。
中东路事件:蒋介石的背叛
1929年夏,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派军接收了原本在苏联控制下贯穿东北的中东铁路。利益受损的苏联方立即宣布与当时的国民政府断交,并出兵东北。一场持续数月的东北军与苏联远东军的大战,就此爆发。史称,中东路事件。
然而东北军哪里是苏联军队的对手,几个月下来,连连丢城失地,很快不敌。只好与苏联方面进行停战和平谈判。在此之前宣布支持张学良收回铁路的的蒋介石,不仅未动一兵一卒,反而在双方进行停战和平谈判时,出面表示反对。
中原大战的形势
中原大战初始阶段,西北军、晋绥军、桂系军三路并进。蒋介石的中央军南北作战,腹背受敌,连连战败。北线济南失守,南线长沙被占。两线军阀只要继续进攻,很快就会在湖北一带会师。到时两路军力集合,大半个中国都是反蒋势力,蒋介石恐怕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但是看上去占尽优势的三路军阀,此时却同时选择了裹足不前,驻军观望。南线的桂系大军到达湖南后,顾虑战线过长。此时的云南滇系军阀龙云态度暧昧,如果趁机发难,桂系大军根本无暇回救广西大本营,于是索性不肯北上。反蒋最积极的西北军冯玉祥,占领郑州后也不再南下,转头向东,趁机抢夺地盘。晋绥军阎锡山始终畏首畏尾,甚至在西北军求援时也选择按兵不动。本来答应的后勤补给,也是极尽克扣。
蒋介石的优势
蒋介石起家江浙,背后有着大量资本家和洋买办的支持。虽然战争初期一再受挫,但是一旦时间拉长,经济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三路军阀三板斧过后,就难以和中央军抗衡了。同时蒋介石也充分利用金元攻势,瓦解对手内部。西北军大将韩复榘、石友三等人,纷纷在蒋介石的钞票枪下,选择倒戈。回过头来,再看蒋系的中央军,多是自己黄埔带出来的学生。不仅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且更加团结忠心。
蒋介石的承诺
中原大战之际,中立的张学良迅速成为两派争先拉拢的对象。蒋介石方面更为直接,直接大笔钞票砸去。先是在6月按张学良要求,如期汇去军费200万元。而后又在8月,汇出兵费用500万元,并另筹公债1000万元,以安张学良之心。同时还任命张学良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在战后地盘分配上,蒋介石大手一挥,直接许诺张学良可以在晋绥系退出后,控制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的地盘。而为了向张学良显示诚意,蒋介石不仅亲自就之前策反马廷福一事道歉,甚至要求攻占济南的中央军不要过黄河,将河北地盘留给张学良的奉系接收。
结局
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东北军,趁机收编部分西北军晋绥军残部,并接手了两派势力回缩后空出的华北地区,成为国内仅次于蒋介石的重要势力。奉系东北军,自张作霖之后,实力再次达到巅峰。
综上所述,张学良此时选择支持蒋介石,可以说是唯一也是最优的选择了。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即便蒋介石方面在中东路事件上坑了自己一把,即便蒋介石刚刚想策反自己的部下,但是面对巨大的利益,张学良自然选择了“原谅”。
历史也证明,张学良这次的选择,不可不谓明智。而蒋介石也给予了张学良极大的回报,据传二人甚至结拜为把兄弟。但是历史总是弄人,两位把兄弟,在六年后的西安城里,兵戎相见。事后,张学良被结拜兄弟蒋介石软禁半个世纪。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悄然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