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那些年我们骑过的“28大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那些年我们骑过的“28大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26/19/68118589_1115261325.shtml

导读:"28大杠"自行车曾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奢侈品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再到如今逐渐淡出历史舞台,"28大杠"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28大杠”的前世今生

因为先前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一般为28英寸,车前有一根钢梁。所以叫二八大杠。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国家还不能自主生产自行车,完全依靠国外进口,自行车在当时被称为“洋车子”(现在这么多大妈大爷依然叫自行车为“洋车子”)。那时,国外的自行车流行使用直径为28英寸的车轮子,故简称为二八式“洋车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陆续开始有了飞鸽、凤凰、永久、飞鹰等名牌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先开始是模仿“洋车子”的标准制造的。这样的大轮子能够保证在骑行的过程稳定、快速前行,还有就是为了车辆的安全和牢固性,车架设计为三角形,车把与车座之间有一根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一样粗细的钢梁,人们于是习惯地将这种自行车称之为“二八大杠”。

“二八大杠”:时代的象征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八大杠”已经成为了新人结婚的三大件刚需之一。那时的人们谈及这些品牌,不逊于当今人们谈论豪车,其地位那是相当地尊贵,普通家庭若能拥有一辆“二八大杠”,立刻就成为为众人羡慕的对象。那个时代很多大人带孩子出行,都会让孩子坐在“二八大杠”的横梁上面。在大梁上坐久了的话,孩子到目的地后都会摁的屁股生痛,并且双脚发麻,甚至失去知觉,下车后走来好路,在路上一瘸一拐的前行十分滑稽好笑。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沈腾扮演的沈光林就有着良好的家世,她一出场就配了一辆令人羡慕的“二八大杠”,虽然不骑,但是也要推着,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拥有它,你就是那个时代的白马王子。

还有就是电影《孔雀》中,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安阳,影片里的主人公二姐骑着一辆“二八大杠”,把一架用蓝布做的降落伞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拉着降落伞在大街上飞奔的镜头那是相当的拉风。另外电影中二姐坐着新郎的自行车出嫁的场面也是当时社会上平民老百姓的普遍生存状态。

学骑“二八大杠”的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就是用“二八大杠”学会了骑自行车的。那时候如果小孩子骑自行车的话,当时的自行车就一种款式,就是那种“二八大杠”,车架比较大,加上车梁比较高,很难翘腿骑上去,所以一般都是先学“掏窟窿”。“掏窟窿”有两种“掏”法:一是左脚踏在自行车的左脚镫上,右脚向后猛蹬一下路面助力,然后自行车依靠惯性向前滚动,此时右肢顺势从“二八大杠”三角架的中间“掏”进去,踩在自行车的右脚镫上,向前使劲踩一下,与此同时,踏在自行车的左脚镫上左角也同时向后踩,通过链条的传动,使车轮向前转动。由于小孩子个子不高,左右车拐做360度连续转动有些困难,因此通常只踩半圈,左脚镫和右脚镫接近水平方向时就回撤。个子高的孩子或大孩子就可以360度踩踏脚蹬,使左右车拐连续转动。这种“掏窟窿”的骑法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头一景,现在看起来特别滑稽可爱。

时代的变迁

现在的自行车款式多种多样,也有很多适合小孩子们骑的儿童自行车,大街上更多奔跑着的是一点也不用费力的电动自行车。“二八大杠”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段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往事。

安阳方言:家乡的声音

方言是家乡的声音,是文化的传承,没有方言的人,没有家乡。

老安阳话1则:

安阳方言版:
夜隔儿户昂在诺哦哥界喝麻诶,喝诶麻梭梭类找不卓回家类门唉!

妈■■■■■

普通话(翻译)版:
昨天晚上在朋友家喝酒喝醉了,喝得晕头转向的不知归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