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人类长寿的因果作用与中介途径
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人类长寿的因果作用与中介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毕宇芳教授、王天歌研究员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估了教育、收入与职业三大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类寿命的影响,并揭示了其中的中介途径。研究发现,教育是影响寿命的主要社会经济决定因素,且独立于收入和职业。
2023年6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毕宇芳教授、王天歌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研究团队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运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评估了三大社会经济因素(教育、收入与职业)对父母寿命以及自身长寿间的独立因果关联,并进一步揭示了59个常见生活方式和重大慢性疾病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研究发现,遗传决定的受教育程度每增加4.20年,父母寿命延长3.23年,这一关联独立于收入和职业。同时,受教育程度每增加4.20年与自身长寿可能性增加30%~59%因果相关,表明教育是作用于长寿的主要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相比之下,收入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和职业成就每增加一个单位分别与父母寿命延长3.06年和1.29年因果相关,但不独立于教育;收入或职业与自身长寿之间没有发现因果关联证据。
通过中介分析,在59个候选中介因素中筛选出多种生活方式与重要疾病,包括每日吸烟量、体质指数、腰臀比、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心衰和肺癌,在教育对特定长寿结局的因果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中介效应(中介比例均>10%)。
该研究阐明了教育对人类寿命具有独立于收入和职业的因果作用,并概述了因果路径中的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等中介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定健康战略、政策或健康风险监测时,应优先考虑提高受教育程度以改善健康寿命。同时,为纠正低社会经济状态导致的寿命差异,干预措施也可以集中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避免吸烟、控制体重以及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乳腺癌等重大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