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一个字,就只说一次。—— 焦虑型依恋人格的自我调整
爱就一个字,就只说一次。—— 焦虑型依恋人格的自我调整
在亲密关系中,焦虑型依恋人格的人往往过度执迷、喜欢越界,表现出高忧虑被弃的特征。他们需要反复确认是否被爱,具有强烈的猜疑心和嫉妒心,常常试图掌控对方以获得安全感。这种行为模式不仅给伴侣带来压力,也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循环。那么,焦虑型依恋人格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呢?
焦虑型依恋人格表现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过度执迷,喜欢越界,高忧虑被弃。有焦虑型依恋人格的人一般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非常好相处,他们很会照顾他人的情绪又乐于助人,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小太阳,然而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很容易陷入强烈焦虑之中。
他们对于自己是否被爱这件事需要反复的确认,具有很强烈的猜疑心和嫉妒心,会不自觉的想去掌控对方,从而获得安全感。会把几乎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对方身上,甚至希望24小时都要了解对方的行踪,当对方稍有露出不舒服或者表示希望有独立的空间,便觉得对方已经不爱自己了,或者觉得对方已经另有所爱了,久而久之,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继而想要逃离。
他们越是不顾一切想要努力维系亲密关系,越在不自知中将伴侣越推越远,在对方做出逃避离开的举动之后,焦虑型依恋一般都会陷入疯狂的“癞皮狗”模式,各种拼命的想要挽回,典型的用力过度,似乎应了那句古话:情深不寿。
作为焦虑型依恋本人,其实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这样的状态自己也非常难受,就好像是亲手打造了一个牢笼,困住了对方也困住了自己,甚至自己比对方更加痛苦,如果再不幸遇到一个偏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伴侣,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谈焦虑型依恋人格应该怎么自我调整,让自己能够拥有一段轻松愉悦的亲密关系。
一:自我剖析和认知篇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 “焦虑” ?
如果你正在穿过一条马路,并看到一辆汽车高速向你驶来,你的心跳会加速,两眼会集中在汽车与你的距离上,于是你快速穿了过去,这时候你感觉到了恐惧;当你开始快速横穿马路,你吃惊的看到许多汽车正从相反方向较远的车道上向你驶来,你突然被困在马路中央,不知道该转向哪个方向,你的心跳加快,这时你会感到恐慌;而此时你的视线变得模糊,你有一种想盲目地冲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冲动,当你终于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冲动,这时汽车从你身边驶过,你可能会感觉到一种轻微的眩晕,心底有一种空洞感,这就是焦虑。是的,焦虑就是一种被困住的体验,一种模糊说不清的心理和精神的斗争。
再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本源之中,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以此来构建个体的存在感。而人际关系部分又分为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和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出生或者童年时期没能得到认可,被赋予身份和被爱,就会有一部分存在感丧失的感觉,那么这种没能获得认可的不被爱的痛苦将会像一个永远不会愈合的创口伴随着自己一生。无论我们跟谁进入亲密关系,创口永远都在那里。当我们进入最接近原生家庭模式的亲密关系时,也就是在重新体验和触摸那些一直都存在的创口,也可以说它们被重新看见了。
进入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会死死的捂住创口,绝对不让它们暴露在任何人面前,而焦虑型则将这陈年老伤捧到对方面前:这是我的一部分,你连它们一起爱了吧,让它们痊愈吧,这样我就彻底完整了。寄全部希望于对方来弥补自己这个多年的创口,这个时候,可想而知对方的心理阴影面积。
在焦虑们的认知里,你和我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即意味着,你必须满足我的要求,好让我有重要感、归属感、安全感,还有个人的力量感。你有我需要的东西,你要对我的快乐和自我的感觉负责。我需要你看到我裸露的创口,弥补我的创伤,对我的创口负责,这就是我进入亲密关系的全部意义。
很多的时候,对方因为爱可能也想努力去弥补你的创口,但是没有那个能力做到啊,因为他们自己也带着创伤,潜意识还指望着你呢。做不到怎么办?对方就会觉得愧疚、压力山大,萌生退意。这个时候,焦虑型感觉到对方对关系好像不是那么的上心了,害怕对方会真的离自己而去,下意识会拼命抓住对方不放,越是这样,对方越觉得愧疚害怕想要更快的逃离。
于是,一段亲密关系在焦虑型的不自知中被毁,而他们会认为是这个人不对,寄希望于下一个对的到来,然后又陷入同样的循环。
二:自我调整篇
焦虑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心理层面上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也许是不正确的,但是精神层面依然会依附于对方,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成熟独立的自我人格体系,个体身上还保留着一部分母婴关系的残留,要求对方无条件去弥补自己的创口,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母亲的无私喂养,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密关系里在找内在的父亲或者母亲。
容易陷入焦虑,只是当对方没有做到像自己想象的内在父母那样的行为和表现时,一个内在小孩的真实表现。只有那个内在小孩真真正正的长大了,有独立成熟的自我人格体系,才能抵制和战胜这种焦虑。
构建成熟独立的自我人格体系,最核心的就是增强对自我的意识,怎么增强对自我的意识呢?
上文说到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之中,而这些关系就是为了构建我们自身的存在感,有存在感才会有自我意识的存在。那么所有的关系本质都是为自我而服务的,都是为了凸显自我这个个体,如果说人类爱的本质就是希望被爱,而被爱的本质就是自爱,没有自爱也就没有被爱,所以自己才是所有一切的源泉。
那么即便是在凌驾所有关系之上最强烈链接最深的亲密关系中,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自己快乐的来源,也是一件极端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等于把他人当作了源泉,那是注定要失望的。当你把自己人生幸福快乐的掌控权柄亲手交给了对方,让对方来掌控自己。自己的幸福快乐满足由他人来决定,这就像上文的比喻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中央,不失去自控感陷入焦虑才怪呢!
但是其实很多焦虑型在亲密关系里就是这么做的,因为缺乏独立成熟的自我人格,没有自我满足的能力,总想要借助外力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在关系里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于是越是希望自己在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就越会自己的所有关注点都放到了对方身上,完全以对方为中心,彻底失去主动,并且在这样的循环中越陷越深,导致自我意识完全丧失。
实际上,焦虑型要意识到没有人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没有人可以带给我们满足,除了我们自己。“我”才是所有的来源。就是佛家所说的:你本自具足 !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并且努力去完善那个本自具足的自我,任何对于外力的寻求和依赖,都只会是徒劳。
无论何种关系中,甚至于亲子关系。都不能丢失去对自我的掌控权,不把对方当做自己任何情绪的来源,也不索求对方对自己的任何情绪负责,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任何情绪负责,这是一个个体真正意义上成熟独立彻底脱离母婴关系一个重要的标志。
怎么学会对自我情绪负责呢?就是诚实的接纳这些所有的情绪。包括痛苦、脆弱感、空虚等等,也包括焦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面对这些情绪总是会下意识的去排斥和绕开,因为它们带给我们的是种种非常不好的体验,我们总希望要么抓住一个外力去阻断它们或者自我抗拒。
其实当这些情绪到来,好好想想是不是那些陈年的创口在隐隐的提醒自己,它们需要被接纳被看见,既然无法避开,那就去看见去接纳,这本身就是自我疗愈。任何疗愈的本质是增加自己容纳这些情绪的自身容器,而不是消除它们,因为它们是无法被消除掉的。学着与它们共处,学着去驾驭它们。
就像那些一直都在创口,它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对方造成的也没有人可以去弥补,虽然有时候它会隐隐作痒提醒你它的存在,你要做的就是觉知它看到它接纳它是自己的一部分。
当你在开始构建一个独立成熟的自我人格体系,开始试着自己容纳自己的痛苦,那么恭喜你! 你正在逐步迈向健康的安全型依恋人格,而这,才是亲密关系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