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寻觅海陆丰大地的“歌”与“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寻觅海陆丰大地的“歌”与“舞”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01737

汕尾,这座位于广东东部的滨海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海岸风光,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从悠扬的渔歌到雄浑的英歌舞,从独特的麒麟舞到惊险的河田高景,这些世代相传的歌舞艺术,不仅展现了汕尾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汕尾渔歌:疍家文化的深情吟唱

汕尾渔歌是汕尾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疍民。

汕尾渔歌以抒情优美的旋律、微波荡漾的节奏见长,乐曲旋律起伏不大,以“级进”为主,节奏灵活,节拍多样,呈现出平缓、柔和、优美、抒情的独特风格。其音乐结构单纯,讲究呼应对称,曲式简短,多为七言四句体,保留着民歌五音调式。

语言方面,汕尾渔歌的词句通俗形象,朴实无华,常用俗语、俚语、歇后语等,还常以渔家特色浓厚的鱼、虾、船、帆、桅、桨、航、网和海水的颜色及海浪的形态等作为歌词的起句或比兴。


汕尾渔歌表演现场(来源:汕尾市城区地方志办)


汕尾渔歌表演现场(来源:汕尾市城区地方志办)

2014年,汕尾渔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滚地金龙:南宋遗风的威武演绎

相传,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迁居到汕尾陆丰大安镇南溪村时,带来滚地金龙舞并在此地传承至今。

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用竹料扎成框架,用绢纱和纱纸贴面,再绘彩点金。龙身龙尾则用丈余长、两米宽的布料制成,布料上彩绘出龙鳞。

演出时,两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以威武雄壮、高亢激昂的海陆丰正字戏吹打乐作为配乐。


滚地金龙表演现场(摄影:陈石松)


滚地金龙表演现场(来源:汕尾市地方志办)


滚地金龙表演现场(摄影:谢坂生)

滚地金龙舞在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民间艺术汇演中屡获金奖,影响甚广。2006年,汕尾滚地金龙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甲子英歌舞:梁山好汉的豪迈再现

汕尾陆丰甲子英歌舞于明代初期从福建传入,以梁山好汉传说故事为题材,以八卦拳套路为基本动作,并糅合了各地南派武功拳式。

甲子英歌是队列式舞蹈,按照民间信仰道教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分类,借以喻梁山好汉。表演时,舞者分为四大行列:举义旗、舞英歌、演小戏、扛横匾,又分为前棚和后棚两大部分,其中前棚舞英歌为主要部分。前棚舞英歌时,舞者前24人画各种脸谱,手握双棍,表示八卦里的24纯阴;后12人化武生脸谱,手拿小铃冬鼓,表示八卦里的12纯阳,二者称三十六天罡。


甲子英歌舞(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甲子英歌舞(摄影:谢坂升)

甲子英歌舞表演形式为行进舞蹈,先由手舞银蛇的时迁领头,往前冲杀,其余表演者脚穿系着小铜铃的草鞋,由李逵带领列成两队紧跟而上。一队手舞双棒,一队旋转小铃冬鼓,伴随鼓点一上一下同时起落,舞棒的敲击声、冬鼓声、脚下的铜铃声与伴奏的锣鼓声,和着舞步交响齐鸣,别有气势和神韵。其中棍式有削槌、伏槌、掺槌,行列有穿单龙、穿双龙。舞蹈表演时配以雄浑且节奏明快的击乐,气势磅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跌宕起伏,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海丰麒麟舞:祈福纳祥的民俗传承

麒麟舞是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明清以来,流入海陆丰地区的麒麟舞,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汕尾海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别具特色。

海丰麒麟舞表演过程中,舞者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广钹、大唢呐合奏的吹打乐旋律中,依照八卦方位,舞八面、吃四方,以祈全境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海丰麒麟舞(来源:汕尾市文广旅体局)

舞麒麟后紧接着是武术表演,这是麒麟舞表演的必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拳术、棍术套路表演,有徒手斗双刀、尖串斗铁尺、藤牌挡尖串及数十人的棍对打等,俗称为“搬五彩”表演。这些表演动作紧凑连贯,一气呵成,场面热烈,极具观赏性。武术表演结束后,鞭炮在舞场响起,麒麟再次起舞参拜,表示谢意,整场麒麟舞表演方告结束。

2008年,海丰麒麟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丰麒麟舞(来源:汕尾市文广旅体局)


海丰麒麟舞(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海丰麒麟舞(来源:海丰县地方志办)

河田高景:巧夺天工的民间绝技

河田高景流行于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起源于六百多年前的广富庵庙会。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是用来固定景梗、景物的基座,景梗是高6至8米的锻造小钢条,景物则包括景童(14岁以下的少年)、景旦(5至6岁的小童)和服饰道具等。

河田高景的形式大体上与其他地区的飘色相近,但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特点——“高、险、巧”。高景之“高”,意为景旦悬在7至8米的高空上,远远超过古民居屋脊;整台高景仅由一根不规则小钢条独立支撑,表演者立于景梗正上方,看起来居高无托,由高而显“险”;高景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有真有假的人物、动物、景色相组合,因而显得更“巧”。“高、险、巧”结合,使得河田高景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河田高景(来源:陆河县地方志办)


河田高景(来源:汕尾市文广旅体局)


河田高景(来源:陆河县地方志办)

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河田高景都会举行巡游展演,每次巡游都能让观者感受到由高出险、由险出巧、由巧出彩的艺术效果。

2008年,河田高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钱鼓舞:吉祥如意的节庆欢歌

钱鼓舞于明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海陆丰地区。作为主要舞具的钱鼓,是一种八角形单面鼓,每个角边钻一小孔,嵌上2枚铜钱,八个角边共16枚铜钱。摇动钱鼓时,铜钱互相碰击,发出清脆动听的响声。

钱鼓在当地被视为吉祥之物,故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的喜庆活动中,常以钱鼓舞表演迎春闹春,寓意吉祥好运,象征新年好兆头。


钱鼓舞(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钱鼓舞(来源:汕尾市文广旅体局)

钱鼓舞主要动作和套路有:三钱指、转鼓、抖鼓、磨鼓、笃鼓、叠脚横鼓、画眉抖鼓、帮弓撩鼓、勒马过身、插花、蹬跳相会、穿针穿花、弄蟾蜍、抛接鼓等。

舞蹈开始时,乐队奏“柳青娘”“双清”等钱鼓乐曲,舞者在伴奏曲中,手执八角形钱鼓和竹板,按主要动作和套路顺序,沿圆圈和四方形翩翩起舞。每转换一首曲谱,舞者都按舞蹈动作的套路顺序及调度从头至尾重复一遍,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表演,最后以抛接钱鼓形成高潮,直至曲终舞圆。

2006年,钱鼓舞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钱鼓舞(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八兽舞:八仙传说的民间演绎

八兽舞是起源于汕尾陆丰大安镇的一种别具风格的民间舞蹈,2007年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八兽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跑、跳、拜”三种,由6男2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身上进行表演,分别为汉钟离骑麒麟、吕洞宾骑雄狮、韩湘子骑绵羊、曹国舅骑青牛、李铁拐骑猛虎、张果老骑骏马、何仙姑骑福鹿、蓝采和骑大象,故又称“八仙八骑”。

八兽(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舞蹈中舞者舞弄的“八兽”,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马、鹿八种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坐骑,经过扎作手艺传承人的精心制作,各个造型古朴,形神兼备:麒麟雍容富贵,狮子耀武扬威,大象慢条斯理,绵羊纯善可亲,福鹿悠然自得,骏马矫健昂扬,青牛憨厚可爱,老虎生猛可惧。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配合默契,舞韵独特,呈现出形神兼备的舞蹈效果,每逢“八兽”巡游,人山人海,夹道争观。


八兽(来源:陆丰市地方志办)

这些歌舞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汕尾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汕尾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