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运河安徽段:柳孜遗址揭开通济渠千年谜团
揭秘大运河安徽段:柳孜遗址揭开通济渠千年谜团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安徽段总长约180公里,其中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使得湮没在地下的大运河走进世人眼中,成为打开隋唐大运河流经路线这一历史悬案的一扇窗,证明了神秘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和地点,结束了其南北线千年之争。
神秘的通济渠
已无法考证,是哪个农民工在没有想到的时间和没有想到的地点,用没有想到的方式,偶遇了历史。
柳孜运河遗址的两次发掘,让湮没在地下的大运河走进世人眼中。前后两期发掘中,共出土了9条沉船。
淮北市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里展出的沉船
其中,独木舟、大型木板货船、歇艎支江船三种是大运河里行驶的典型船舶,这在中国考古史上也是第一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的通济渠,入南宋十余年后,逐渐荒废。文献中关于通济渠的走向及流经地点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毕竟,通济渠在历史上曾多次淤塞改道,加之黄河经常泛滥,沿线地貌变化大,同时还有古汴河的存在,这让通济渠的走向成谜。
通济渠
一直以来,通济渠的走向有南北两线的说法。一种北线说法,说的是通济渠由汴水入泗水;另一种南线说法是,通济渠直接由汴从商丘东南流入淮,不先会合泗水。
直到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才结束了通济渠(汴渠)南线、北线的千年之争,专家证实柳孜运河遗址坐落在通济渠中段,成为整个隋唐大运河遗址最具价值的考古发现之一。
新汴河
而作为中国大运河安徽运河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大运河泗县段故道至今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1公里。尤其是自泗县广播电视台向东约5.8公里,河道沿岸有五里庙、皇道码头、十里井等众多遗存,较好地保存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始风貌,更是被誉为"隋唐运河的活化石"。
交流之河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那就是"繁荣"。
历史学家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安徽文明: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陆交通发达,带动了安徽及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端。
大运河安徽段除泗县段运河故道有水外,其余尽皆湮没
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从开凿、兴盛、衰败到湮没,多种地域文化繁荣交汇,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蕴含其中。
这是一条交流之河,连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
这也是一条漕运之河,从隋代到清朝中期,大运河伴随着漕运,走过了千年辉煌,是驱动大宗商品运输的南北大通道。
这还是一条瓷器之河,以瓷器为代表的商贸往来繁荣。
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为代表的安徽地方窑口,兼收并蓄,在生产技术、器形装饰等方面呈现了融冶南北于一处的历史风貌,芜湖繁昌窑成为中国北瓷南移的第一站,从窑场附近的峨溪河可通往长江,再通过隋唐大运河南下北上,南北方制瓷技术在碰撞中进行交流融合,与定窑、越窑作为同一品级的外销瓷,最终成为长江下游"独一份"的青白瓷窑系。
宿州市博物馆内瓷器
这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大运河在隋开凿以后,唐宋时期连接江南经济中心,另外一端连接政治中心,南来北往大量的文人墨客游历、经过大运河,给沿线城市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独特文化。
安徽文房四宝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以紫毫、鸡距等为代表的宣笔盛名天下;宋时,徽商崛起,徽州的经济和文化开始对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空前多元、开放、包容。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事迹广为流传,影响至今,涵养了包公廉洁文化;从李白的《赠汪伦》到王安石的《汤坑泉》、苏轼的《孙莘老移庐州》……历史上诸多文学大家都曾为安徽挥毫泼墨。
宝贵的遗产
一千多年来,大运河见证了隋唐的风雅、宋朝的繁华,一座座运河城市因此崛起、兴盛乃至衰落。
十年前,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第三处,皖北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自此,皖北大地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如何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除了最大限度保护考古遗址外,淮北和宿州两市正在不断发掘运河文化内涵,传承运河文化。
芜湖市繁昌区规划以繁昌窑遗址为核心,以瓷文化展示为轴,打造瓷窑遗址文化博物馆与体验相结合的大型遗址公园,成为展示繁昌窑文化新景点。
位于包公家乡合肥市肥东县的包公故里文化园,一系列经过复原、复建,与包公出生地相关的历史遗迹,正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