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形红斑背后的秘密,带你认识红斑狼疮
蝶形红斑背后的秘密,带你认识红斑狼疮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以其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广泛的系统受累以及潜在的治疗挑战而著称。然而,通过规范诊治和患者自我管理,红斑狼疮已不再是不可控制的“不死癌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育龄期女性。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区分自身组织和外来病菌,但患有SLE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识别为敌人进行攻击,导致皮肤、关节、肾脏等多个器官受损。
症状表现
皮肤表现
许多患者会出现皮肤问题,如典型的蝶形红斑(分布在鼻梁和脸颊两侧)和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盘状红斑。此外,脱发和口腔黏膜溃疡也是常见症状。
关节肌肉
患者常感到多个关节对称性疼痛,但通常不会导致关节变形。肌肉也可能出现疼痛和无力,严重时会影响日常活动。
肾脏问题
肾脏是SLE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以及下肢和面部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
血液方面
SLE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和乏力。白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引起皮肤瘀点、瘀斑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神经系统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癫痫发作。
其他症状
常见症状还包括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SLE患者的人,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发病可能性。
性激素
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雌激素水平的异常波动可能使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从而增加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
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会损伤皮肤细胞,可能诱发免疫反应。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也可能导致药物性狼疮。此外,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染发剂)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感染因素
EB病毒感染等可能触发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自身组织,进而引发SLE。
如何治疗
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通常包括: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疟药等。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日晒、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
- 心理支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日常护理和预防
- 定期随访: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 坚持治疗:按时服药,不擅自停药或减量。
- 记录病情:记录症状变化、药物反应等,方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 寻求支持:加入病友群,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专家介绍
严 青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
兰 三 荣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主管护师 硕士 代理护士长,主持及参与科技创新联合基金、省自然、厅青年等项目,第一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数篇。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