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Nature撤稿事件引发的思考:期刊追责学术不端?没那么容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Nature撤稿事件引发的思考:期刊追责学术不端?没那么容易!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70541716_121679925/?pvid=000115_3w_a

近日,Nature的最新报道披露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对该校物理学教授兰加·迪亚斯博士(Ranga P. Dias)开展独立调查的结果。这份长达124页的调查报告详细描述了迪亚斯的造假行为,最终认定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为去年备受关注的“室温超导研究Nature撤稿事件”画上了句号。

事情可以追溯到更早的2020年。当时迪亚斯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称,他们在260万个大气压下成功创造出了临界温度约为15℃的室温超导材料,这是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两年后,该论文因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而被编辑撤稿。2023年,迪亚斯团队“梅开二度”,在Nature刊发了最新研究成果,称他们又发现了一种由氢、氮和镥组成的室温超导材料。结果八个月后文章再度遭遇撤稿,而这次是迪亚斯的合作者和学生们写了一封联名信给Nature,对论文的研究数据表示质疑,主动要求将论文撤回。

这一重大新闻也对Nature团队产生了影响。尽管两次均邀请了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Nature还是前后脚出现了同一作者团队、同一研究内容的两篇论文的撤稿情况。学术不端引发的撤稿现象频频发生,问题论文缘何能顺利通过审稿并发表?此种尴尬,反映出当前学术期刊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评审机制作用有限,特别是研究者中可能隐秘存在的数据操纵行为,极大地增加了期刊进行学术纠错的阻力和成本。在为纪念Nature创刊150周年所出版的书籍《铸造自然——顶级科学杂志的演进历程》中提到过类似的情形,作者称在Nature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曾展开过对“冷原子”相关研究论文数据真实性的调查,虽然当时同行评议制度已经在执行,但鉴于理工科实验数据本就难以以此方式判定真伪,因此“打假”工作难以推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