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平均工资出炉,哪里最高?
全国平均工资出炉,哪里最高?
近日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完整披露了各行业、各地区的平均工资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2.06万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83万元。
以月简单折算,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超过1万元,私营单位月均工资约5700元,两者存在明显差距。
从行业来看,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金融业、科研服务业;而最低的三大行业则是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相关行业。
地区工资差异
以城镇非私营单位为基准,涵盖了几乎所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大中型民企外企,更能看出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
可以看到,京沪遥遥领先,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超过了20万元,而西藏、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也在12万元以上。
从区域来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最高的10大省份,东部占据7席,西部占了3席,中部和东北都是颗粒无收。
整体来看,各省份平均工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与人均GDP也基本正相关,但也存在很多例外。
令人意外的是,西部地区的平均工资整体力压中部、东北,而西藏、河南的排位又显得极其突兀。
西藏平均工资位居全国第三,不仅力压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更超过了以共同富裕示范区著称的浙江。
同样令人困惑的是,平均工资最低的5个省份,除了东北的吉林和东部的河北之外,其他3个都花落中部:河南、江西、山西。
最令人意外的是,作为经济第五大省的河南,平均工资竟然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仅有西藏的一半,约为京沪的三分之一左右。
西藏工资水平高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大省的原因
这类反常数据并非第一次出现,西藏人均养老金收入力压京沪,位居全国之首,早就引发全网关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藏享受了大量转移支付,在收入上享受到明显的补偿效应。
西藏地处边远高寒地带,环境相对艰苦,加上肩负国防重任,战略意义重大,因此从全国拿到了为数不少的转移支付。
考虑到高寒环境,为吸引人才流入,西藏许多单位一般在基础工资之外,都有额外补贴,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内地地区,这也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补助。
根据预算报告,2024年,西藏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28.2元,但支出高达3158.1亿元。
这中间存在10多倍的巨大缺口,几乎都要靠转移支付来填补。
根据2024年财政部数据,在中央对地方的10万亿级转移支付中,西藏拿到了2393亿元,总量位居中下游,但考虑到只有300多万人,人均转移支付高达6.5万元,位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不只是西藏,同处西部的青海、新疆、宁夏、甘肃等欠发达省份,人均转移支付均在1万元以上。
与之对比,总转移支付最高的四川、河南,人均转移支付分别只有7400元、5400元,明显低于西藏等盛省份。
另一个原因是,西藏的就业单位数量过少,导致在统计平均工资时,存在一定高估的现象。
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西藏只有4.7万个法人单位,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类就占了1/4强,企业单只有2.8万个。
这一数字远低于东部地区,且西藏主要都是国企及行政事业单位,私营或民营企业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平均数。
无论如何,西部在为东部贡献煤炭、天然气、电力,肩负国防安全、能源安全的同时,享受来自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正是大国一盘棋的体现。
河南平均工资为何倒数第一?
论经济总量,河南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大省;论人均GDP,河南也排在全国中游,并不弱于西部省份。
这背后,一方面是统计因素所致。
平均工资只统计了单位,且存在明显的“平均数”效应。高新产业越发达的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国企人员占比高的地区,自然就越高。
这正是东部和西部平均工资较高的不同侧面。
如果看所有行业更为真实的中位数,河南大概率能跻身中游,而西部地区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另一方面,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农业大省的定位,始终是难以绕开的因素。
根据前文,平均工资最高的多为信息技术产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及金融业,最低的则是农业、环保业、餐饮住宿业。
河南的互联网、金融业、高科技制造业的确不够发达,支柱产业过于传统,大型企业过少,导致平均工资水平不高。
虽然农业收入不高,但在粮食安全中,河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大国粮仓” 的压舱石。
河南是我国粮食产量第二大省、小麦产量第一大省,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粮食净贡献省份。
然而,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区域发展普遍受到耕地红线的限制,越是农业大省,受到的约束就越大,能用于开发的土地空间就越有限。
即使如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河南正在向高新产业全面转型,布局了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在内的新赛道。
一旦这些产业茁壮成长,河南经济将会再上一层楼,平均工资也将摆脱目前的尴尬局面。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