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曾由这位苏州人收藏
《清明上河图》曾由这位苏州人收藏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作品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市井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中叶,这幅画曾经被一位甪直人收藏,这位甪直人还在画上题跋。
《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其中一半(约260厘米)是由金、元、明三代共十三位收藏者或鉴赏者撰写的14段题跋构成。若大家有机会欣赏到《清明上河图》,至今还能在画卷上看到这位甪直人的名字和他的题跋。
他的名字叫陆完(1458-1526),字全卿,号水村先生,世居甫里。《吴郡甫里志》《吴郡甫里人物考》都收录有他的条目。他的六世祖叫陆祥(字仲祥),高祖叫陆机(字文伯),父亲叫陆溥(字宗博),均以乐善敦行闻于乡。陆完的老家在宅前村,他中年发达之后,又在苏州阊门外置有房子。宅前村位于甪直古镇之南七八里,民国之前一直属辖甪直,今属昆山锦溪镇南前村。
那么,《清明上河图》如何到了陆完之手呢?
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宋徽宗赵佶的藏品,画名“清明上河图”就是他题写的。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流入金国地区,文人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蒙古人攻占金大都后,《清明上河图》到了蒙古人手中,可惜元朝皇帝不识货。后来被内务府的一位裱画匠发现,他用赝品替换真迹,于是《清明上河图》便流落民间。先是被杭州陈彦廉辗转购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杨准从陈彦廉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欣赏此画,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明景泰二年(1451年),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期流传始末。明天顺年间,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文徽家。明弘治以后,图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溥临终时,将图赠李东阳。李东阳去世后,《清明上河图》到了时任吏部尚书的陆完手上。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在图上题跋。
陆完年轻时是个学霸,乡试获经魁。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正德初出任江西按察使,正德三年(1508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次年改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召为左佥都御史。正德五年(1510年)升兵部右侍郎,后兼右佥都御史,平寇建功,迁右都御史仍督军务。正德七年(1512年)迁左都御史,正德八年(1513年)擢兵部尚书,提督团营,加太子太保。正德十年(1515年)闰四月改吏部尚书。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一月初三,因宁王朱宸濠谋反案受牵连入狱,次年谪福建靖海卫。
陆完在官场起点高,一当官就在类似于中央纪检委工作,先后出任各地巡视组负责人。他是个文人,却多次带兵平定寇乱,屡建军功,官至一品,累迁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太子太保(相当于皇太子的保安司令)、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长)等职。可惜他晚节不保,与蓄意造反的宁王朱宸濠素有往来。同时代的唐伯虎曾做宁王幕僚,看出宁王有造反之心,故意装疯卖傻,提前离开了是非之地。宁王事败,从宁王府搜出陆完的信函,皇帝震怒,将其处极刑。也是陆完命不该绝,刚好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登基,念在陆完以前平贼有功,赦免其罪,贬到福建海防所抗击倭寇,直到去世。
收藏字画是诸多达官贵人的嗜好,陆完也未能免俗。王世贞称陆完“好集法书名画之类”,钱谦益称其“博雅好古,精于鉴赏”,张应文记载明朝书画鉴赏家30人,陆完为其中之一。无论是他购买也好,还是别人赠送也罢,总之他收藏了不少历代书画精品,仅他钤印或题跋的就有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朱巨川诰》、蔡襄的《思咏帖》、苏轼的《前赤壁赋》、李公麟的《孝经图》等五十多幅,每一件都如雷贯耳,价值连城。
陆完晚年因宁王造反案受牵累,从吏部尚书沦为阶下囚,妻儿也同时入狱,差点遭遇不测。虽然后来幸免于难,但家中资财和藏品大多散佚,唯有《清明上河图》被其夫人缝入枕头中,得以保存。陆完离世后,家道中落,其子不得已,将《清明上河图》售予昆山顾鼎臣家。《清明上河图》命运多舛,而珍爱它的人,却与这幅画同在。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9年06月22日 B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