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9/14/82889902_1132615858.shtml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梅毒及预防风湿热复发。其注射后可在体内缓慢释放青霉素G,维持血药浓度时间较长,通常用于肌内注射。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分类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这些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抗菌谱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天然青霉素:
  • 青霉素G(Penicillin G):注射用,主要用于治疗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和一些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 青霉素V(Penicillin V):口服用,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主要针对链球菌和一些革兰阳性菌。
  1. 广谱青霉素:
  • 氨苄西林(Ampicillin):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和生殖道的多种感染,具有更广的抗菌谱。
  • 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口服吸收更好,常用于治疗耳鼻喉感染、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1. 抗青霉素酶青霉素:
  • 氯唑西林(Cloxacill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包括一些产生青霉素酶的菌株。
  • 苯唑西林(Oxacillin):类似于氯唑西林,用于治疗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
  1. 广谱酰胺类青霉素:
  •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常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联合使用,广泛用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腹腔内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
  • 替卡西林(Ticarcillin):通常与克拉维酸联合使用,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
  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制剂: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oxicillin/Clavulanate):用于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包括耳鼻喉、下呼吸道、皮肤和泌尿系统感染。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用于治疗复杂的腹腔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肺炎等严重感染。
  1. 长效青霉素:
  • 普鲁卡因青霉素(Procaine Penicillin):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梅毒、风湿热等。
  • 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Penicillin):用于预防链球菌感染复发和治疗梅毒。
  1. 其他青霉素类药物:
  • 美洛西林(Mezlocillin):主要用于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和一些革兰阴性菌感染。
  • 哌拉西林/丙磺舒(Piperacillin/Probenecid):增加哌拉西林在体内的浓度,用于一些严重感染。
  •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属于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通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肺炎以及复杂的腹腔内感染。
  • 替卡西林(Ticarcillin):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如复杂的腹腔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主要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一些产生青霉素酶的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耐药葡萄球菌作用,常用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 萘夫西林(Nafcillin):具有良好的耐青霉素酶特性,常用于治疗严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如骨髓炎和心内膜炎。

苄星青霉素的结构特点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苄星青霉素由青霉素与苄基苯甲酸反应形成的苄星酯。其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是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主要特征。

合成机理及代谢

苄星青霉素可以通过青霉素G与苄基苯甲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苄星青霉素在体内缓慢水解为青霉素G,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部分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代谢物。

作用特点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梅毒及预防风湿热复发。其注射后可在体内缓慢释放青霉素G,维持血药浓度时间较长,通常用于肌内注射。

研发背景

苄星青霉素的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正在寻找一种能延长青霉素G疗效的制剂。青霉素G因其强效的抗菌作用在二战期间广泛应用,但其快速代谢和短暂的血药浓度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为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化学修饰青霉素G,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最终,苄星青霉素作为一种长效青霉素制剂应运而生,成功延长了青霉素G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使其在治疗和预防某些慢性细菌感染时更具优势。

苄星青霉素的研究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改进。最初的开发集中在青霉素G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上,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化学衍生物,最终发现苄基苯甲酸与青霉素G结合后能够显著延缓其释放速度。这一发现大大提升了青霉素G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的领域,如梅毒、风湿热等。

苄星青霉素的问世标志着抗生素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在当时和今天仍然存在的许多细菌感染的管理更加高效。这个研发过程背后的故事是对抗生素药物长期效用和患者依从性的关注,这种关注最终推动了苄星青霉素的成功。如今,苄星青霉素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在治疗梅毒和预防风湿热复发方面的重要性依然突出。尽管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但苄星青霉素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长效作用,仍然是这些慢性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苄星青霉素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全球卫生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苄星青霉素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项目和基层医疗中,尤其是用于梅毒的防治。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出现,但苄星青霉素由于其经济有效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仍保持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药物化学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式为C16H18N2O4S,呈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苄星青霉素是青霉素G的苄基苯甲酸酯,其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这使其具有独特的抗菌作用。苄星青霉素的稳定性较好,较普通青霉素G具有更长的作用时间,可通过酯化青霉素G的羧基制备得到。

药理学

苄星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阻止肽聚糖交联,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链球菌和梅毒螺旋体)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苄星青霉素的药效持续时间较长,通常用于长效治疗和预防感染,如治疗梅毒和预防风湿热复发。

药物代谢动力学

苄星青霉素在体内缓慢水解为青霉素G,在肌内注射后逐步释放青霉素G,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其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通过肾脏排泄。由于其长效特性,苄星青霉素通常每周注射一次或更长时间。青霉素G本身在体内分布广泛,但苄星青霉素的水解速度较慢,从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药物剂型

苄星青霉素主要以注射剂形式存在,常见剂型为肌内注射用的混悬液。每瓶通常含有120万单位或24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用于单次深部肌内注射。其长效特点使得其不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急性感染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苄星青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和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包括皮疹、发热、头痛等。苄星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禁用。在使用前,通常需要进行皮试以确定是否存在过敏风险。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以防药物在体内积聚。

临床应用

苄星青霉素广泛用于治疗梅毒、链球菌感染(如链球菌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以及预防风湿热复发。它的长效作用使其特别适合需要长期维持抗生素血药浓度的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也被用于预防心内膜炎,尤其是在某些高危手术患者中。

药物相互作用

苄星青霉素可与其他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菌效果。与丙磺舒合用时,丙磺舒可延长青霉素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强其作用。苄星青霉素也可能与其他影响肾脏排泄功能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需在联合用药时谨慎考虑。

重点相关(考察及应用)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细胞壁合成酶结合,阻断肽聚糖的交联,导致细菌死亡。苄星青霉素注射后缓慢释放青霉素G,可维持长时间的血药浓度。苄星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梅毒、链球菌感染(如风湿热和链球菌性咽炎)、以及预防风湿热复发等。它对梅毒螺旋体、链球菌和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很好的疗效。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禁用苄星青霉素。使用前应进行皮试以确定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此外,苄星青霉素应慎用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以及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由于其长效特点,若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药物可能在体内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增加治疗难度。苄星青霉素可与其他药物如丙磺舒(可延长青霉素在体内的半衰期)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增强抗菌效果)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苄星青霉素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治疗早期和晚期梅毒、预防风湿热复发以及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苄星青霉素的长效特点使其特别适合用于需要长期维持抗生素血药浓度的感染治疗。苄星青霉素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作为抗梅毒和预防风湿热的基本抗生素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项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