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手帕胡同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西单手帕胡同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在北京众多的胡同中,西单手帕胡同虽不起眼,但其背后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从明朝时期的手帕产业,到民国时期的新闻报业,再到近现代的教育发展,这条胡同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丢啊丢啊丢手绢儿,手绢儿它丢在小朋友的后边……”,这是小时候经常玩儿的一种集体游戏,貌似流传得还挺广的?当年玩儿这个有“便利条件”,就是大家几乎带手绢儿。手绢儿又叫手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是根据头巾演变而来的,随身携带用于擦拭手脸。
但如今已被一次性纸巾代替,没多少人带手帕了;偶尔能看到卖的、也多是工艺品或纪念品。当然了,早以前也有质地工艺都十分高级的手帕,作为装饰和身份的象征,有时也作为定情信物,用途和意义远超实用范畴。
手帕的历史就不多聊了,总之过去很常见,北京还有与它有关的地名:比如广安门外手帕口儿、和不止一条的手帕胡同。不过手帕口儿好像跟手帕没关系,而是由“哨口”讹传而来,但西城佟麟阁东侧那条胡同儿确因手帕得名;由于临近西单,为了与其他同名胡同区分,所以加上了前缀,称“西单手帕胡同”。
明朝时西单就是繁华街市,据说这里云集了很多制手帕的作坊和卖手帕的店铺,故名手帕胡同,沿称到现在也有五六百年了,是难得的没改过名的老胡同儿。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很有影响的民营报纸《世界日报》在手帕胡同35号创刊。创办人叫成舍我,原名成勋,湖南湘乡人。
1915年到上海《民国日报》馆任职,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并由李大钊介绍进入北京《益世报》工作,1925年2 月10日在京创刊《世界日报》,北平解放后停刊,成舍我也去了香港,后转居台湾省。他在民国时期新闻报业很有影响力,从业时间长,创办媒体多,与邵飘萍、张季鸾、史量才合称“民国四大报人”。
时间拉回到清中晚期,这里住着一位名气更大的文人,叫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他留下的作品很多,著名的《己亥杂诗》就有300多首,“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脍炙人口。当然他也是官员,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只是仕途并不顺利,辞官离京时还写下同样脍炙人口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诗文揭露清廷腐朽,洋溢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在北京的住所有两处,一处是宣武门外上斜街50号,另一处就是西单手帕胡同21号。上斜街那处后来卖给了广东番禺富商潘仕成,改为番禺会馆,如今旧址尚在,仍称龚自珍故居;而手帕胡同的已无迹可寻,因为这里经过了拆迁改造。
别看现在的手帕胡同挺不起眼儿,其实原规模不小,东西走向、东端折弯,西起佟麟阁路,东至宣武门内大街,北通复兴门内大街,全长六百米,在众多胡同中算不短的了。后来随着故居一起消失的、还有一所著名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位于胡同18号,创建于清末,前身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是北京创办最早的小学之一,也是重点小学之一。
宣统元年(1909),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成立附属小学,1911年更名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民国元年开始兼收男生并迁入手帕胡同,老门牌为34号。1931年因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合并,小学易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1941年男女师范学院合并为师范大学,学校又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校。
1946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解放后改属新中国教育部,195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文革时曾改称延安小学、手帕胡同小学、新华小学,1979年恢复。2001年接收了新文化街二小(石驸马二小)并进行改造工程,这个地儿是清朝的克勤郡王府旧址,1930年被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购为住宅,1932年捐给北京救济会创办幼儿园、收容孤儿(不过只是原王府的西路);
解放后前部作为新文化街二小,后半部是幼儿园,合并后改为第二实验小学东区,按王府原貌复建,也称王府校区。2006年手帕口胡同的总部拆迁,然后搬到了新文化街。原址就在如今的华能大厦位置,华能东边儿是中武大厦,等于将手帕胡同占了一多半,现在仅剩西段的一百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