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南校园:岭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历史记忆
中山大学南校园:岭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历史记忆
中山大学南校园,原岭南大学校园,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精神的传承。从1911年建成的卡彭特楼到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新生,这片被誉为"康乐园"的校园,见证了无数学术辉煌与人文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岭南文化的瑰宝,探寻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历史记忆。
中山大学南校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为原岭南大学的校园。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随即中山大学从石牌校区迁入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也被称为中山大学南校区或康乐园校区。原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一分为二(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接下来为了尊重历史,我将以岭南大学为第一人称介绍康乐园区的这些历史建筑。
中山大学南校区南门
整个园区以逸仙路为中心,直通珠江边,中山先生铜像屹立于园区中心。
逸仙路
从南门进入,沿着逸仙路一直走,就能看到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那张图片的实景建筑,这栋建筑被称为怀士堂,学生们也称它为小礼堂,是为了纪念当时捐款筹建这栋建筑的安布雷·史怀士先生而命名的。1915年开始动工,并于1916年落成,落成之后原本为基督教青年会馆。
怀士堂
怀士堂前为中山先生手书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也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只不过略有出入。
校训
怀士堂右侧是岭南同学会屋,也称谭礼庭屋。是由曾任岭南大学校董的谭礼庭先生捐资修建的。该屋于1925年落成。一半用作同学会活动,另一半用作同学会居住,所以又称孖仔屋。
谭礼庭屋
谭礼庭屋
卡彭特楼位于东北区378号,建成于1911年。是美国人卡彭特将军给岭南大学校董事会留下2.5万美元遗产,以表彰在林德安领导下出色的医疗工作。岭南大学于是在学校旁边买了一块地,建成了这栋医学楼。期间曾作为女生宿舍之用,后来新建了广寒宫(新女生宿舍),于是这栋楼又恢复了医学用途,直到现在。
卡彭特楼
马应彪夫人护养院位于东北区388号,是由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马应彪先生以其夫人霍庆棠的名字捐资修建。落成于1919年。
马应彪夫人护养院
该楼原本是地上二层建筑,1991年,由马应彪先生儿子马文辉又捐资加盖了一层。
护养院牌
陈寅恪故居位于东北区309号,原名为麻金墨屋”,是麻金墨夫人为了纪念其丈夫而捐资修建的。该屋落成于1911年。原是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理佩之住宅,其后王季思、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陈寅恪教授一直居于此楼的二楼。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像
故居门口
格兰堂位于东北区333号,是肯尼迪夫人为了纪念格致书院董事局书记格兰先生而建。该楼建成于1916年6月,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又加盖了一层。楼顶大钟为高力士捐资修建,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大钟楼。
格兰堂
格兰堂门口的石牌匾
荣光堂位于东北区350号,是岭南大学学生利用假期到省港等地募捐,筹得资金而建。建成于1924年,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又加盖了一层。为了纪念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钟荣光而命名为荣光堂。荣光堂与陆佑堂,爪哇堂同为当时的岭南大学学生宿舍。
荣光堂
哲生堂位于西北区571号,是由国民政府铁道部拨款建设,落成于1931年8月。为了感谢时任铁道部部长孙科的鼎力相助,遂将其命名为哲生堂。现哲生堂前的牌匾为商承祚先生所题写。
哲生堂
哲生堂
陆佑堂位于西北区565号,建筑外观与哲生堂相似。是由陆容康和陆荣章兄弟出了部分资金,其余资金由同学会基金筹集而建成的。初期为纪念陆氏兄弟的生父黄汉秋而命名为汉秋堂,后改为陆佑堂(陆佑为兄弟二人的养父)。
陆佑堂
陆佑堂
陆佑堂
爪哇堂位于西北区555号,1920年开始动工建设,是为了纪念为建设而热心捐资的马来西亚华侨而命名。
爪哇堂
乙丑进士牌坊位于八角楼附近,建于明朝崇祯八年,为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梁士济、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
牌坊原位于格兰堂西侧,文革期间被毁,所幸基本构建还在。1999年,由岭南大学校友共同出资70万元,在现在的地址上重新修建。所以该牌坊能看到古代与现代的经典结合。
乙丑进士牌坊
十友堂位于西北区537号,该建筑是由岭南大学的十位校友各出资1万元,并联合华侨华商共同捐建。1919年设计,1929年落成,当时正值岭南大学建校25周年。现十友堂牌匾为容庚先生所提写。
十友堂
捐赠一万元建设十友堂者:林护,蔡昌,李煜堂,李星衢,马应彪,梅彩西,黄世煦,黎拾义,邹敏初,邹殿邦。
十友堂牌匾
马丁堂位于东北区334号,1905年开始设计,1906年落成,建设资金是由岭南学堂美国董事局出售证券筹集的2.5万美元所提供。建设之初被称为东院,后来因为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亨利·马丁先生,改称为马丁堂
马丁堂创下了多个第一。首先,它是康乐园内第一栋永久性建筑,此后康乐园所有的建筑都是模仿它而建,都是红墙绿瓦。其次,它是国内第一栋由硬质红砖建起来的房屋。第三,它是国内第一栋以钢筋混凝土做为地面的房屋,此前都是用的竹筋混凝土。
马丁堂
中山先生铜像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送给中国的。当时他一共送给中国四尊铜像,另外三尊分别在黄埔军校旁边的孙总理纪念碑上,南京中山纪念堂和澳门。
孙中山铜像
西区模范村建筑群大概建成的时间在1915年到1930年之间,以校友捐赠和学校拨款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建成。目前保存下来的有13栋,当年每栋建筑均不超过一万元。建筑布局基本一致,尖顶,分为上下两层。
西区模范村
西区模范村
史达理堂位于西北区536号,因与东园马丁堂相对应,故又被称为西园。它是由美国史达理夫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出资修建,并于1928年建成。原本地下室是用来储存物品之用,后来抗战时期也被改作课堂。
史达理堂
史达理堂
八角亭位于西北区542号,由两个四角形的顶棚折叠而成。该亭子1919年建设落成,原本是一个水果店,后来改为熟食店,因为校方觉得会有污染,所以收回,改为消费合作社。
八角亭
神甫屋位于东北区303号,1948年建成。是康乐园内唯一一座由天主教会建造,以传播教义的建筑。
神甫屋
协和神学院建筑群,这些建筑大致建成于1947到1948年间。协和神学院创办于1914年10月,最初借用伦敦会西关宝盛沙地大街宿舍,后又在白鹤洞买地15亩并建新校舍。1919年,岭南大学与协和神学院签订合约并于次年开办神学预科。抗战胜利后,协和神学院并入岭南大学,成为五学院之一。岭南大学于1948年另划出校园东南区60亩地,由协和神学院出资建新校舍,计划五年内完成。虽并入岭南大学,但协和神学院另有独立办学机构。1951年与岭南大学脱离,复称广州协和神学院。
协和神学院
协和神学院
目前中山大学南校园实行预约制,需要在“中大一码通”上面进行预约。校园里面买吃的和喝的比较费劲,所以建议提前准备好。所有建筑都走一遍,最少要两个小时以上。